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四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唐山市路北区裕华道二小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默写《墨梅》,写清作者和朝代。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指出下列比喻句分别属于比喻中的哪一种。(注意三种比喻的特征)

①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______

②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______

③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______

看拼音,写词语

suí jí

xiànɡ liàn

lián xī

ɡān dǎn jù liè

sì nüè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mù dènɡ kǒu dāi

qiū línɡ

yǎn huā liáo luàn

chóu wèi

shù shǒu dài bì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地争吵 ______地站着 ______地挥动

______地微笑 ______地吁气 ______地说

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风(wēi huī)______   细(zhì zhí)______

(wēi huī)______ 笔(huī hún)______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连线。

屈原 《春晓》

杜甫 《陋室铭》

刘禹锡 《春望》

孟浩然 《离骚》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补全词,完成练习。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_______溪东,中儿________。最喜小儿亡赖,溪头__________。

( 1 )补全诗句
( 2 )本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我还知道“渔歌子”“西江月”“忆江南”“________”“________”等也是词牌名。
( 3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中“相媚好”形容老夫妇互相逗趣取乐的样子
B: 词的上阕描写了江南山村的景色,下阕描写了两代人的生活画面
C: 这首词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D: 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 4 )词的上阕中“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乡村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词的下阕中“亡赖”一词并无贬义,而是形容小儿________。最后一句中“________”字用得甚妙,使小儿天真、活泼的样子跃然纸上。
( 5 )征战沙场多年的作者,看到《清平乐·村居》中描绘的情景时,他会想:________。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

课外阅读

江南

水上,拱着古老的石桥,像一弯清秀的眉毛。

石桥下,还有水中的桥,还有人和伞,狗和栀子花,竹笠,卖蒸糕的担_____子,都在潋滟的波光中,晃_____着影儿。

河的两岸,是窄而陡峭的;岸上有走马转阁的回廊,有伸向河面的茶楼、书场、酒肆;还有住家户,住家户后门的石梯坎,姐儿妹儿们蹲在石梯坎上,洗菜、濯足、淘米。

她们的印花头巾,像一朵朵彩色的香蕈;

她们轻柔的话语,像燕子归来,在弹奏呢喃的春歌。

在桥上,桥下,篾箩里,是鲜活的鲥鱼、刀鱼、鲑鱼。

竹篮里,是水灵的荸荠、莲藕、慈姑、菱角。

小街,虽是用石板铺的,但却像是泡在水里,像一条条河道港湾,腥也腥得有味儿,润也润得有味儿……

也许,这就是江南,江南一角的素描。

那苏州评弹_____,那轻柔俏丽的丝弦之声,

那比西施更美、更为聪慧的少女。

也许,这就是江南的形象和性格……

( 1 )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担________子 晃________着 评弹________

( 2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俏丽—________ 聪慧—________

( 3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古老—________ 陡峭—________

( 4 )文中画下划线的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 5 )“也许,这就是江南,江南一角的素描。”作者描写了江南一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处地点,表达了对江南风光、人情的________之情。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作文。

题目: 一日游

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按照游览的顺序写这个地方,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字数不少于4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窒息到点”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