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四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温州市永嘉县瓯北镇第一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补充下列句子。
( 1 )天行健,________。
( 2 )地势坤,________。
( 3 )胜人者有力,________。
( 4 )不怨天,________。
( 5 )生于忧患而________。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写出下列划线词语的近义词。

劫难—______ 爱护—______ 凶恶—______ 防备—______ 摇晃—______

写出反义词

弱者—______ 迅速—______ 放弃—______

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写词语。

亭亭______立 ______血来潮 一______正经 ______竽充数

不______自主 杳无______信 ______融融 地动山______

仿画线词语再写两个ABCC式词语______ ______

把下面的句子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只填序号)

①山峦时时变化,一会儿山头上现出一座宝塔,一会儿山洼里现出一座城市,市上影影绰绰的,极像是来来往往的人马车辆。

②只见海上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见过的山峦,黑苍苍的,像水墨画一样。

③满山都是古松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渔村。

④又过一会儿,山峦城市渐渐消散,越来越淡,转眼间,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见了。

⑤记得有年春季,我正在蓬莱阁后面拾一种溜光滚圆的鹅卵石,听见有人喊:“出海市了!”

正确的顺序:______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根据课文内容的顺序,把两边的内容连起来。

课文写作的顺序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误以为牺牲,大家伤心

第二部分 机智脱了险,人们高兴

第三部分 被敌人拷打,宁死不屈

第四部分 上夜校念书,明白道理

第五部分 掩护李大叔,雨来被抓

第六部分 游泳本领高,伙伴佩服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

阅读《望天门山》写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完成填空练习。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 1 )第一句中________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________ ________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 二、三句中________ ________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献之是古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从小跟着父亲写字。他很聪明,八九岁时,就写得一手好字,常常受到大人们的称赞。虽然父亲一再警告:“写字好比练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献之却当耳旁风,他早就巴望着能赶上父亲。

有一天,献之在书房里写字,他模仿父亲的笔法连着写了几十个“大”字,拿在手里左看右看,越看越得意,觉得自己写的字和父亲写的没什么两样。这时,王羲之走进书房,献之连忙拉住他的手问道:“父亲,您看我写的字和您写的一样吗?”王羲之捋着胡子微微一笑,顺手拿起桌上的毛笔,在纸上点了一点,说:“拿去给你的母亲看看。”

献之拿了这张纸兴冲冲地跑进后堂,一把拉住母亲嚷道:“母亲您快来看,这个字像不像父亲写的?”母亲接过纸仔细端详起来,高兴地说:“我儿的书法确有长进,这个字真像你父亲写的了。”献之听了,高兴得跳起来,连忙问道:“母亲您快说说,哪些像父亲写的?”母亲指着一个“太”字下面的一点说:“就是这一点写得像,简直就是你父亲写的!”

王献之像当头浇了一盆冷水,顿时脸涨得通红。他难为情地从母亲手里把纸拿回来,转身回书房了。

从此以后,他听从父亲的教诲,记住了这个“太”字的教训,勤学苦练,写完了18缸水,后来终于成了一位大书法家。

( 1 )给文章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 2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巴望——________ 模仿——________ 教诲——________

( 3 )王献之“高兴得跳起来”是因为________。后来他的脸又“涨得通红”是因为________。
( 4 )王献之“难为情地从母亲手里把纸拿回来”,此时他会怎么想?
( 5 )王献之的这个“太”字的教训给了你哪些启发?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大自然美,我们的校园也美。瞧,操场边那排排小树在风中摇曳,花坛里那朵朵小花在点头微笑,琅琅的读书声在校园里回荡,活泼的身影在校园里跳跃……学校是美丽的花园,学校更是我们学习、生活的乐园、家园。同学们,拿起你的笔,写写你的校园吧。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物是人非”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