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四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杭州市转塘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诗句。
( 1 )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___。
( 2 )________ ,单于夜遁逃。
( 3 )不要人夸好颜色,________。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看拼音,写汉字。

cán sāng zhòu yè gēng yún

______ ______ ______

bái lù biān sài zhú lì

______ ______ ______

看拼音填上正确的字。

mang

______人 光______ ______乱 苍______

______然 赶______ ______果 白______

______碌 慌______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满地 留连______ 西子______

形近字组词。

谈______ 糊______

淡______ 湖______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连线。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查看原题]阅读现代诗歌,完成练习。

繁星(一五九)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荷叶·母亲(节选)

母亲啊!

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 1 )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现代诗人________,她的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
( 2 )《繁星》(一五九)一诗中出现了两次“风雨”,其中“天上的风雨”指的是________;“心中的风雨”指的是________,它与《荷叶·母亲(节选)》中“________”意思相同。
( 3 )《荷叶·母亲(节选)》 一诗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比作________,把

“我”比作________。

( 4 )这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相同,共同表达了________之情。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地球老人

“吭咳、吭咳……”地球老人迈着蹒跚的步子走来。他看见了一片灰蒙蒙的天空,一条条浑浊的小河,狂风在大笑,黄沙漫天飞舞……地球老人禁不住老泪纵横。人类看见了,惊奇地问道:“地球爷爷,您怎么了?”

地球老人咳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地抬起头,痛苦地说:“我得了严重的肺炎。”人类听了,哈哈大笑,不屑一顾地说:“这算什么病啊?我们人类拥有最优秀的医生和最先进的医疗仪器,别说您小小的肺炎了,就连2003年的‘非典’都被人类征服了,难道还有什么治不了的病吗?”

“吭咳、吭咳。我早就听说人类是全宇宙中最高级、最聪明的动物,我向来十分欣赏你们。但是你们有一个恶习,就是不注意环保。”地球老人无可奈何地说。人类听了,愤愤不平:“我们怎么不注意环保了?为了建设你,我们每天废寝忘食地工作,我们的科技日新月异,你看那一栋栋高楼,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你不为我们的成就感到骄傲吗?”

地球老人摇了摇头,叹息道:“正是你们不合理利用,乱砍乱伐乱建,造成了生态失衡。你们的汽车、工厂、发电厂排放到大气中的废气,特别是二氧化碳,污染了我的肺部,现在我的整个肺都是黑的。太阳医生说了,如果长此以往,这些废气还会阻碍我体内热量的排出,我的体温就会越来越高,到2050年,我的体温将会升高两度。到那时,南极冰层将会融化,海滩被海水吞没,万顷良田将会荡然无存,数以万计的居民将背井离乡,寻求生地,甚至引发起为生存发动战争。”地球老人说完,又一次伤心地低下了头。

人类听了这些话,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 1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小河 ________的步子 ________的天空

________地说 ________地工作 ________地抬头

( 2 )把词语补充完整。

背________离________ ________新________异 ________屑________顾

荡________存 老________纵________ 万________良________

( 3 )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
( 4 )“人类听了这些话,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人类会想些什么?试着写一写。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作文。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当中有许多是人类的好朋友。仔细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把观察到的有条理、具体地写下来,希望能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透明的惆怅。”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