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四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沈阳市铁路第五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1、

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1、你知道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吗?请选择。

破折号的作用:A.表示注释说明。B.表示声音延长。C.表示话题转移。

①它要是知道了连它自己也属于村里的少年斯焦普卡——他愿意的话,就可以把它抓起来,交给母亲,用它和鲜白菜一起熬汤喝——那可就要大吃一惊了。______

②大白鹅“嘎——嘎——”地叫着。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疏远——______ 嫉妒——______

寂寞——______ 乐观——______

骄傲——______ 夸奖——______

3、看拼音,写汉字。

hún

怀______

______名其妙

______月

______厚

4、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shǎo shào

( 1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________。
( 2 )我是一名少________先队员。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1、连线题,为下列动物找家。

塘 窝 厩 棚 圈



狗 鱼 猪 马 牛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______________。

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_____。

( 1 )把诗句补充完整。
( 2 )“但使”的意思是________,诗的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
( 3 )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通过“________”写出了边塞战争时间的久远,通过“________”写出了边塞与内地的距离远。
( 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借“龙城飞将”表达了自己强烈渴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定边关战争的美好心愿
B: 诗人开篇通过环境描写,勾勒出了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C: 诗的后两句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和对战争消极的思想
D: 本诗与《凉州词》都是写边塞的诗,不同的是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对国无良将的感叹,而《凉州词》主要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雪(节选)

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

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里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蚋,像春天流蜜时期的蜜蜂,)它忙碌地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入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

它静默无声。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似乎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喊和脚步声,大海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

它所带来的是阴沉与严寒。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温暖的太阳,静默的晚霞……

它没有气息。但当它扑到我们面上的时候,我们似乎闻到了旷野间鲜洁的空气的气息,山谷中幽雅的兰花的气息,花园里浓郁的玫瑰的气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气息……

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种婀娜的姿态;夜间,它发出银色的光辉,照耀着我们行路的人,又在我们的玻璃窗上描画出了各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还有那河流,那天上的云……

现在,美丽的雪花飞舞了。我喜欢,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

( 1 )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
( 2 )短文第3~5自然段的关系是________(总—分 分—总 并列),这3个自然段分别写出了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每段的第2句是作者________(所见 想象)的情景。
( 3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的开头很简洁,点出了雪花的美丽以及看到雪花的欣喜。
B: 第4自然段中前后两个句子是转折关系。
C: 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结构严谨。
D: 在雪花飞舞时,作者听到了森林的狂吼声。
( 4 )作者是在________(地点)看飞舞的雪花,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能体会到什么?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习作:《小小“动物园”》

如果你把自己的家想象成一个“动物园”,是不是很有趣呢?想一想,你的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每天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你感觉怎么样?将你的家人和动物联系起来,给家里的每个人都写上一段吧。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青春期盛花╮”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