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10 | 20 | 2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把积累下来的名言、诗句填写完整。 ( 1 )________,复照青苔上。《鹿柴》 ( 2 )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 3 )八月里来雁门开,________。(谚语) ( 4 )《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君莫笑,________?”和《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________。”都描写了战争的残酷。 ( 5 )________,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 ( 6 )对于那些不质疑,总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的同学,我们会用韩愈说的:“________,孰能无惑?”来告诫他。 |
1、 | 读《元日》,按课文内容填空。 每年的除夕夜,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张大爷总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元日》中的诗句“______,______。” |
2、 | 读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补充词语,并选词填空 夜______降临 枯枝______草 晓行夜______ 飞鸟归______ 长年______月 若有所______ ①表示“感觉好像领会到了什么” 的成语是______,“形容经历很多岁月;很长时期”的成语是______。 ②傍晚时分,______,森林顿时热闹起来。 |
3、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魏格纳性格______,天性______,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______,就像______。 |
4、 | 按要求填空,并完成练习。 ( 1 )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描写他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 2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赞美大自然美景的诗句:有王维的“________”,复照青苔上”;有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________”;又学习了送别朋友并劝慰他去奋斗、去拼搏的诗句:“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 3 )________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________而不返,故为________,常________西山之木石,以________于东海。 这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_》,它节选自《________·北山经》,这是一则神话故事,它赞扬了女娃至死不屈的________和________。 |
1、 | 友情连接。把搭配恰当的词语连接起来。 宽阔的 画卷 兴奋地 蹲着 美丽的 枝叶 镇静地 移来 伟大的 钱塘江 注意地 看着 茂密的 壮举 很快地 叫着 |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把这首诗写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诗人________。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
( 2 )解释词语:①题:________
②缘:________
③不识:________
( 3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阅读平台。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垂,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在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 1 )在文中的□里加上合适的标点。( 2 )这段话主要是围绕哪个词语写的?写出这个词语:________。( 3 )填空。这段话把各种各样的秦兵马俑写得活灵活现,是因为文章不仅写出了作者的________,而且写出了作者的________。( 4 )仿照上面一段话,用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写一小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