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四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福州教育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写一写(分值:10分)
1、把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 1 )空山不见人,________。
( 2 )生当作人杰,________。
( 3 )人非________,________无惑?
( 4 )八月暖,________,十月________。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1、根据意思写词语。
( 1 )光彩鲜明耀眼。________
( 2 )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________
( 3 )山倒塌,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________
( 4 )形容又多又密。________
( 5 )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________
( 6 )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________
2、

写反义词

神奇—______ 清澈—______ 天然—______ 机灵—______

3、

给词语找意思相反的朋友。

开口—______ 伤害—______ 赏—______捉—______ 发财—______

4、给下列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字母)

善:A.言行、品质好;B.好的行为或事情;C.友好;D.擅长。

①每个良的人都会这么做。______ ②她能歌舞。______

③他待人很友。______ ④奶奶教育我要行积德。______

三、 连线题(分值:10分)
1、词语搭配。(连线)

舒服的 阳光 住所 光滑

倾斜的 地方 工具 优良

温和的 住宅 墙壁 简单

粗糙的 隧道 排水 简朴

四、 诗歌鉴赏(分值:10分)
默写《题西林壁》并结合诗句回答问题。
( 1 )默写《题西林壁》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2 )解释词语。

题:________

只缘:________

不识:________

( 3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的感觉。
( 4 )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________。
( 5 )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 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 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 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五、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夏天的云

云,是变幻莫测的。夏天的云,最为迷人。

你瞧!早晨,①碧蓝的天上衬着几朵雪白的云朵,好像是一只只活泼的小山羊。几只小鸟从它们的身上掠过,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跟它们打招呼,交朋友。

黄昏到了,云儿们都变身成了火烧云,这次不仅仅只有一种颜色,有黄、红、紫……各种颜色。啊!那边有一只凶猛的狮子在追杀一只小白兔,那只小白兔忽然转了个弯,就不见了,那只狮子也不知去哪儿了。哇!那边的云变成了紫红色!那条长长的云仿佛一根仙女的紫丝带,我真想用一架高级摄像机给它拍下来。大地一片金灿灿,每一件事物都变成了金色。

暴雨前的云又换了一张脸,变得凶神恶煞。顿时,②天空乌云密布,这儿一片,那儿一片,好像天要塌下来了。忽然,轰隆一声,雷在天空中清晰地闪了一下。过了一会,来了一场倾盆大雨。美丽的云彩顿时消失了,只有一些黑色的云布满了天空,不知是谁把墨汁打翻了,害得白云变成了乌云!

不久,天上又出现了迷人的白云。夏天的云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我爱夏天的云!

( 1 )划线的句子①和句子②,哪一个是比喻句?把什么比成了什么?
( 2 )短文描写了哪几种云?
( 3 )第三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云( )的特点。
A: 形状多
B: 变化快
C: 颜色多
( 4 )短文采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请你按照这个结构,用“//”给短文分段。
( 5 )全文突出了云怎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六、 写作题(分值:30分)
两题任选一题。

(一)生活中都会发生许多事,有些是我们亲身经历的,有些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选一件你印象深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件事情写清楚。

(二)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你愿意和大家分享么?请把这个地方介绍清楚,并把喜欢的理由写充分。

要求:题目自拟;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书写工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250字。(注意: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真实的学校和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記憶是一座橋°”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