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10 | 20 | 2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查看原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蜡月、风筝、栗子、万不得已 B: 除歹、浓绸、染缸、七零八碎 C: 亲戚、拜年、寺院、张灯结彩 D: 采绘、通霄、轿车、截然不同 |
2、[查看原题] 句子品析 母亲对我说:“看人家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了!”作者在《阳光的两种用法》中,反复提到“老阳儿”有什么作用?( ) A: 贯穿全文情感脉络B: 承上启下 C: 点明中心 |
3、[查看原题] 下面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和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山(yān) 坚劲(jìn) 焚烧 B: 暂时(zhàn) 碗筷(kuài) 宪兵 C: 严峻(jùn) 绞刑(jiǎo) 鸿毛 D: 青裸(luǒ) 塘瓷碗(táng) 收敛 |
4、[查看原题] 爱丽丝在哪里不停地打喷嚏?( ) A: 公爵夫人家 B: 大厅 C: 王后的槌球场 |
5、[查看原题] 下面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孰对孰错(谁) B: 自叹弗如(不) C: 缴枪不杀(弓箭) D: 玉石俱焚(全,都) |
1、[查看原题] 我能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 1 )普通 普遍 ①洗澡是一件非常________的事情。 ②这是一种非常________的现象。 ( 2 )兴趣 趣味①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超大________ ②这是一道________性很强的物理题目。 | ||||||||||||
2、[查看原题] 比一比,再组词。 特______ 险______ 挑______ 渐______ 疑______ 待______ 检______ 桃______ 惭______ 凝______ | ||||||||||||
3、[查看原题] 读拼音,写词语。
| ||||||||||||
4、[查看原题] 读拼音,写汉字。 qiū |
1、[查看原题] 阅读练习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②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③一枝一叶:用竹子枝叶来比喻百姓们的各种小事。 ( 1 )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A: 署:衙门。 B: 萧萧:形容草木凋零。 C: 吾曹:我们。 D: 关情:牵动情怀。 ( 2 )给诗句中的加下划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A.疑是民间疾苦声(________) ①指(人民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②憎恶,厌恨。③因病引起痛苦;患病的痛苦。 B.些小吾曹州县吏(________) ①细小;微小。②稍许;略微。③少许。 ( 3 )“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关情的是什么呢?( 4 )这是一首题画诗,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 5 )诗人写竹的诗很多,你还能再写出几首吗? |
2、[查看原题] |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_____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_____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_____
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_____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_____有的人则东张西望_____一再地错失良机_____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 1 )苏格拉底,古希腊________家。他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________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________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________
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________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________有的人则东张西望________一再地错失良机________
( 3 )文中引号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苏格拉底在告诉学生:________。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________。
[查看原题]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孟母三迁
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 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盂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zàng)、筑坟、祭(jì)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器,咿咿(yī)唔唔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市场可热闹,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mǐn)、鱼、肉……各种东西都有。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
于是,决定再搬家。这次孟子的家搬到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jū gōng)。有时,教师领着学生演习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学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bīn)彬有礼的儿童了。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 1 )解释下列词语。①情不自禁
②彬彬有礼
( 2 )给第三、四、五自然段加上小标题。读了《匆匆》和《光阴》这两篇文章,你一定有很多感想,试着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