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10 | 20 | 2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查看原题] “花重锦官城”,这句诗中的“花重”的意思是( ) A: 花很多,把枝压弯了。 B: 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 |
2、[查看原题] 对下面句子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A: 用疑问的语气,说明人生道路坎坷不平,白走一遭会摔跤的。 B: 用反问的语气,反省自己过去的日子白白浪费而感到愤慨和不满。 |
3、[查看原题] 尼尔斯最后变回原来的样子了没有?( ) A: 没有 B: 还是小人 C: 变回来了 |
4、[查看原题] 鲁滨逊( )岁时重返自己的祖国。 A: 45岁 B: 50岁 C: 55岁 |
5、[查看原题] 对《两小儿辩日》一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要敢于对自然现象进行探求和质疑。 B: 宇宙无限,知识无涯,学无止境,即使是知识广博的圣人也会有所不知。 C: 要敢于否定一切大学问者,不迷信权威。 D: 观察事物要注意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不能以偏概全。 |
1、[查看原题] 想一想,再连一连。 聪明者______ 创造时间 劳动者______ 珍惜时间 勤奋者______ 利用时间 闲聊者______ 消磨时间 | |||||||
2、[查看原题] 看拼音写句子。 zhǐ yào nǐ shuō de duì wǒ men jiù gǎi zhèng. ______ | |||||||
3、[查看原题] 给下列划线字标注正确的读音
三、 诗歌鉴赏(分值:20分)
四、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
阅读与思考 三个人去登山,第一人刚开始攀登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了下来,他说:“我是()。”第二人登到半山,(),望着上面险恶高俊的山势,摇摇头说:“还是()吧!”也退了下来。只有第三个人,在攀登途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几次跌倒,都爬起来再上,无所畏惧,毫不气馁,最后,终于登上峰顶。过了几天,三个人又碰面了。第一个人说:“登上峰顶,也不过那么回事,还是我省下许多力气。”第二个人说:“是呀!所以我适可而止,中途退下,还是明智的。”第三个人笑了[查看原题]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巧嘴王老师 王老师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就分到我们学校来教我们班的数学了。 王老师课上得很轻松。我们听王老师的课,再难懂的知识,只要他一开口点拔,我们总能在欢快的气氛中掌握。 我们把自己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考试中所获得的成绩,全部归功于王老师的“伶牙俐齿”。在课下,我们说起王老师来,总是称他为“巧嘴王老师”。 一天,上数学课时,王老师说:“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两个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听着听着,我们都笑了。王老师问:“哪位同学能接着往下讲?”“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为什么?”“这个故事讲不完,后面的话可用什么标点符号来表示?”在我们兴趣盎然之时,王老师引出了“循环小数”的名称,使我们觉得,学循环小数就同听故事一样。在讲“混循环小数”的定义时,王老师指着“1.63838……”说:“这个循环小数不是从小数点后面第一位开始循环的,此处的‘6’不参加循环,是‘混’,进去的,所以,我们把这一类小数叫做‘混循环小数’……”一个“混”字,把我们的学习热情点燃了。在后面练习找混循环小数时,大家争先恐后地去找有没有“混”进去的数,兴奋极了。 王老师的巧嘴不仅在课堂上发挥大作用,在课后也处处叫人拍手称绝。四年级的一次课后,我们班的艾华同学不小心把墨水溅到了王老师的白衬衣上,艾华吓得低下头,等待着王老师的批评。同学们都呆住了。王老师看了看我们,笑着说:“艾华呀,你是怎么搞的嘛,早知今天你要甩给我墨水,为什么不通知我穿黑衣服来呢?”同学们听了,发出一阵惊喜的笑声… 王老师就凭着这样一张“巧嘴”,让我们一听上数学课就觉得兴奋,一看到他走进教室就觉得他是那样的可亲可敬。 (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伶牙俐齿:________ ( 2 )找出文中的过渡句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 3 )文中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两件事具体说明王老师嘴巧,从中可以看出王老师是一个________的老师。 ( 4 )下列对划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句话抓住人物的神态和语言进行描写,体现了王老师的风趣幽默 B: 一个“笑”字缓解了当时的尴尬氛同,体现了王老师的智慧和对学生的宽容 C: “为什么不通知我穿黑衣服来呢”的意思是王老师后悔没穿黑衣服 D: 王老师的话一语双关,既原谅了艾华,又委婉地告诉他以后要小心一些 五、 写作题(分值:30分)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曾经的记忆已经模糊。”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