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10 | 20 | 2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查看原题] 下面选项中的“见”与“司空见惯”的“见”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眼见为实 B: 以小见大 C: 视而不见 D: 喜闻乐见 |
2、[查看原题]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向来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B: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后,同学们的身体素质明显增强了。 C: 读了这篇小说,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D: 一个人难免会犯错误;改进了就好。 |
3、[查看原题] 下列句子中词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滨逊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连续)搬到岸上。 B: 阴雨连绵的坏天气(持续)了半个月,叫人实在难受。 C: 最近,我(连续)看了几场足球赛。 D: 我们虽然在市运动会上取得了冠军,但是还要(继续)努力,争取在省赛中冲入前三名。 |
4、[查看原题] 给带下划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 1 )应怜屐齿印苍苔。( ) A: 怜悯、同情 B: 爱 C: 怜惜 ( 2 )小扣柴扉久不开。( ) A: 扣除 B: 轻轻地敲 C: 覆盖 ( 3 )送鲍浩然之浙东( ) A: 往,到达 B: 他 C: 的 ( 4 )才始送春归。( ) A: 开始 B: 方才 C: 才能开始 ( 5 )欲问行人去那边。( ) A: 欲望 B: 将要 C: 想要 |
5、[查看原题]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或写法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和田的维吾尔人有爱美的天性,而且能歌善舞。 B: 客家民居的特点是“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C: 《北京的春节》有的进行了详写,有的一笔带过,这样写对突出民俗特点很有好处。 D: “傣族村寨多则二三百户,少则一二十家,都由一幢幢别致的竹楼组成。”这句话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
1、[查看原题] 写出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______ ②一个活泼的少年不应该对生活有着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吗?______ ③这巴掌大的房间快把人闷死了。______ ④他时而目视前方,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写着什么。______ |
2、[查看原题] 写出反义词 乐观豁达—______ 单调—______ |
3、[查看原题] 补充完整词语。 ______精会______ 震______动______ ______一发 黑______ |
4、[查看原题]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 1 )________的帐篷 ________的心情 ________的宴会 ( 2 )________的同伴 ________的生活 ________的荒岛 |
1、[查看原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1 )解释重点字词。咬:________ 坚劲:________ 任:________ ( 2 )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 3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 )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
2、[查看原题] 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完成练习。 ( 1 )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也用相同的手法,以“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 ( 2 )“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联想到“”的格言。(提示:《春》文中一句话) ( 3 )诗人为什么说初春的草色“绝胜烟柳满皇都”? ( 4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句诗? ( 5 )赏析“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句。 ( 6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7 )体会“绝胜”二字在诗句中的作用。 |
阅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说我,我就处死他。”
( 1 )选择下列正确的拼音。乘虚而入________(chénɡ chènɡ) 固执________(zhí zhì)
处死________(chǔ chù) 诸侯________(zhū zū)
( 2 )找出大臣们反对出兵攻打楚国的理由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大臣们________。水墨菱塘(节选)
吴建
故乡的菱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侧卧于村边地头,大的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每年初春,(度 熬)过了一冬的菱塘便渐渐有了生机,起初疏疏朗朗地,细小的菱叶漂浮于碧水间;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
铺)满菱塘,把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此时,一张张翠绿的菱叶被支楞得翘了起来,菱盘上缀满了一丛丛白色的、淡红色的小花。微风送来缕缕馨香,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地嬉戏。
临近中秋节,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有的划一叶扁舟,有的(划 荡)一只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她们一只手掀起一块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刚起水的菱角,鲜嫩、清甜。剥一只丢进嘴里,脆生生、甜津津的,胜似苹果、柑橘。站在岸边的孩子早已等不及了,走向凉洌洌的水里。采菱女见状,忙把“船”靠过去,抓一把菱角塞进孩子们的衣袋,孩子们这才欢天喜地地返回岸上。
剥着菱角,我又徜徉在故乡的画幅中了。我看到了池塘轻易散不开的浓雾。荡起水盆,我也加入了采菱女的行列,并随手将一只菱角扔进嘴中,细细咀嚼,甜滋滋的,满口生津,齿颊留芳……
( 1 )文中写到了________,它是指春末夏初梅子成熟的时间,我还能写出类似的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度 熬)________过 (涨 铺)________满 (划 荡)________一只
( 3 )文中,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了几幅画,我能给它们起个名字:________、________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