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10 | 20 | 2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查看原题] 下列省略号的用法不正确的是( ) A: 他迟到了,站在教室门口,低着头对班长说:“因……因为,我……我睡……过头了。”这句话中,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B: 最近,我学会了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中,省略号表示引文的省略。 C: 最近,新冠疫情特别严重的国家有美国、意大利、英国……这句话中,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D: 临之前,他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儿学习,将来……”这句话中,省略号表示引文的省略。 |
2、[查看原题] 填写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使其语意连贯的一句话是( ) 辩论时,发言者要善于听取对方的发言,善于发现对方观点的片面、论据的不足之处,_____________,使自己的发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A: 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 B: 从而理清自己的思路 C: 从而了解对方的情况 D: 从而抓住对方的要害 |
3、[查看原题]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或写法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和田的维吾尔人有爱美的天性,而且能歌善舞。 B: 客家民居的特点是“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C: 《北京的春节》有的进行了详写,有的一笔带过,这样写对突出民俗特点很有好处。 D: “傣族村寨多则二三百户,少则一二十家,都由一幢幢别致的竹楼组成。”这句话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
4、[查看原题] 读 《顶碗少年》,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 顶碗少年在那次表演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误,但还是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B: 顶碗少年那股顽强拼搏、勇于挑战失败并最终战胜失败的精神给作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C: 《顶碗少年》这个故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的上海大世界露天剧场。 D: 从《顶碗少年》中我们不难悟出,生活中随时有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你能否不气馁,敢于从失败中走出来。 |
5、[查看原题] 在毕业联欢会上,“老师寄语”放在哪个环节最合适?( ) A: 节目的开始,主持人登台后,首先就朗读“老师寄语”。 B: 节目的中间,特别是一个大型的群演节目后面。 C: 赞美老师的诗歌朗诵或独唱前面。 D: 节目的最后。 |
1、[查看原题] 按课文《匆匆》填空。 燕子______了,有______的时候;杨柳______了,有______的时候;桃花______了,有______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______呢? |
2、[查看原题] 给多音字组词 藏zàng______ cáng ______ 哄hōng______ hǒng ______ |
3、[查看原题] 下列句子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填在后面横线上。 ①在默默地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______ ②宋庆龄和李姐的关系,只是她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许许多多动人故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______ ③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______ |
4、[查看原题] 读下面的句子,给划线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招呼:①呼唤;②用语言或动作表示问候;③吩咐,关照;④照料 Ⅰ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______ Ⅱ大家都围了上来,我不知招呼谁好。______ Ⅲ那边有人在招呼你。______ Ⅳ我妈妈对奶奶招呼得可周到了。______ |
1、[查看原题] 课文理解。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1 )翻译下列诗句。①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②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2 )从这首诗中,我们明白石灰的形成要经历这些考验:________;石灰的________的精神值得我 |
2、[查看原题] 阅读诗歌,完成习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金沙水拍云崖暖, 万水千山只等闲。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逶迤腾细浪,更喜岷山千里雪, 鸟蒙磅礴走泥丸,三军过后尽开颜。 ( 1 )联系诗歌内容,解释词语。云崖:________ 逶迤:________ ( 2 )这首诗的作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________同志。( 3 )诗中第________句是概括全诗的句子,总写了长征的艰难及红军战士不怕困难。( 4 )这首诗表达了红军战士________的精神。 |
我的老师
倪老师三十多岁,中等个儿,短短的头发黑亮黑亮的,大大的眼睛充满智慧。你相信吗,她那双温柔的大眼睛与众不同——会说话!每当我取得进步时,她那双眼睛好像在说:“你真行,Good!”每当我一大早来教室打扫卫生时,她的眼睛仿佛在说:“你真是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如果上课走神了,她的眼睛就提醒我:“快快专心听讲!”上星期,倪老师一家三口参加了新北区“绿色家庭”环保知识竞赛,同学们迫不及待地问老师:“老师得奖了没?”“你们猜!”倪老师笑眯眯地说。“一定得奖了!”“哦,何以见得?”“你的眼睛告诉了我们!”“你的眼睛里分明写着两个字——成功!”“知我者,你们也!”倪老师笑得更欢了。“其实任何事,只要认真去做,都会有成功的机会!孩子们,你们说,对不对?”我们心悦诚服。
倪老师上课与(yú yǔ)众不同。据最新统计,在所有任课老师当中,倪老师是最受欢迎的。她给我们上课没有师生界限,几个调皮的男生到了她的课上更是如鸟投林,如鱼得水,越发得(dé dě)意。她讲课声情并茂,且妙趣横生,一堂课下来,无人不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提出一个问题时,她喊同学回答,都要带上一个修饰语:“我的课代表”“我的小助手”,好像交情很“铁”。如果那位同学回答得特精彩,她便会来一句“Sit down please,very good”,引得我们哈哈大笑。讲课时,她喜欢用一些有趣的手势和生动的比喻帮助我们理解。比如有一次讲到地球的形状时,她说:“你们记住,地球的形状就像你们平时爱吃的橄榄,不过,它是一个变形的橄榄,一头大,一头小。”说着,她用两只手在身体前比画出一个非常大的橄榄形的“地球”,那副(fú fù)模样真有趣!在笑声中我们轻轻松松地记住了她讲授的知识。
期中考试前,由于学习紧张,老师们忙着给我们讲解各种试题,脸上整天紧绷绷的,除了倦意,很难找到笑意。但倪老师例外,她仍然带着一脸微笑走进课堂,让我们备感温暖。记得有一次,她进教室上晨会课,奖励一些学习有进步的学生。她拿着一个大包,很神秘。是什么呢?她微微一笑,说:“这里面装的棒棒糖,是奖励你们的……”话一出口,教室里便炸开了锅,怎么把我们当做小毛头了?她接着说:“这是我女儿从小最爱吃的棒棒糖。”教室里一下子又静了,领奖的同学喜滋滋地上台去,手捧着棒棒糖,乐呵呵地回来;没有得奖的,东瞧西望,看一眼也幸福似的。同学们很舍不得吃,舔一下,想想自己,想想老师的孩子,甜到了心窝里。
每天放学后,倪老师很晚才回家,总是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看书。她在看什么书呢,看得那么专注?有一次,我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轻轻地敲开了办公室的门。“倪老师,什么书这么好看?能借我看看吗?”我拿过书一看,恍然大悟地说:“是江苏自学考试的书!我看不懂。”倪老师抚摸着我的头,笑了,她的眼睛告诉我:“等你长大了,就能看懂了!”
看,这就是我最最崇拜的老师——倪老师。
( 1 )给文中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与________(yú yǔ)众不同 得________(dé dě)意 那副________(fú fù)模样
温柔——________ | 勤劳——________ |
专注——________ | 有趣——________ |
如鸟投林 | 如鱼得水 | 如________ | 如________ |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
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亦不过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赤饭豆会煮得浑身透肿成了患水臌胀病那样子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作多了,它会起锅巴……
“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于是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到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赤饭豆害水臌肿,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不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还同时想起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的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晚饭桌边,靠到他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如在热天,总免不了又要为他妈的手掌麻烦一番罢。在他身边桌上那两只筷子,很浪漫的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腊八粥》节选 沈从文)
( 1 )文段中对八儿设定的吃粥计划描写细腻生动,概括八儿对八碗腊八粥是如何分配的,反映了八儿怎样的性格特征?“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 4 )赏析下列语句。①晚饭桌边,靠到他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②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