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六年级 > 期末考试

2024年沈阳市大东区白塔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单选题(分值:10分)
下列词语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雄浑的歌声 雄伟的气势
B: 鲜明的特点 鲜艳的颜色
C: 神秘的笑脸 神妙的景象
D: 美好的姿态 美妙的音乐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 子
B:
C: 目 无
D: 当 照
下列作品不属于《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的是( )
A: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B: 《竞选州长》
C: 《柔弱的人》
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郑燮
B: 破岩
C: 折魔
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讲求,重视)
B: 那台机器又出现问题了。(事故或麻烦)
C: 他在一次飞机失事中遇难了。(遭受迫害或遇到意外而死亡)
D: 对于他所犯的错误,大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声音高而刺耳)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选词填空。

反对 反抗 对抗

①在这次湖南队与北京队的______赛中,湖南队的表现颇为出色。

②在______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有成千上万的英雄惨死在日本人的屠刀之下。

③班长的意见遭到了学习委员的______,理由是占用同学们太多的时间。

我知道划线字的正确解释。

①我日始出时人近。______ ______

②这场比赛,他们少胜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______

③不用管他,让他说。______

按拼音写词语。

yíng rào

zhé lǐ

cí wǎn

jīng xiàn

qiàn jiù

táo zuì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形近字组词。

说______ 摇______ 深______

脱______ 遥______ 探______​

三、 诗歌鉴赏(分值:20分)
阅读《烟村》,再次感受叶绍翁的“不值”。

烟村

[宋]叶绍翁

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

只於桥断溪回处,流出碧桃三数花。

( 1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望着村子里的________,听着村中传出的________,找寻着

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告诉了我们诗人找寻的结果。

( 2 )诗的后丽句写景,景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让诗人欣喜的是________。
( 3 )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画面。
( 4 )选一选,体会诗词句中蕴含的豁然明朗的心境。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②踏破铁鞋无觅处,________。③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

A.路转溪桥忽见 B.得来全不费工夫 C.柳暗花明又一村

阅读《游园不值》,完成练习。
( 1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题目中的“值”的意思是________,整个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
( 2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①“怜”的意思是________。

②诗人猜想“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是(________)。

A.主人没有在家

B.叩击柴门的声音太小,主人没听见

C.主人担心自己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

( 3 )①补充诗句。

________关不住,________出墙来。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

③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如果说前两句是在写冷清,那么这两句就是在写繁华

B.因为没有受到主人的接待,所以诗人想象出一片繁华自我宽慰

C.作者景中寓理,告诉人们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

D.诗人觉得虽然柴扉久不开,但是能领略到美景也不虚此行

四、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欣赏是一种善良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____________________屠格涅夫对他十分欣赏,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由姑母一手抚养大的,屠格涅夫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写《猎人笔记》的大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____________________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由于大作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他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地,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风格如此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店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依赖与祝福。

( 1 )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________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________屠格涅夫对他十分欣赏,钟爱有加。

这位青年人________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________一定不可限量!

( 2 )“信”的义项有:①诚实,不欺骗;②信任,不怀疑;③消息;④书信;⑤随便。下列词语中的“信”应选哪个解释?请将序号填在后面的横线上。

写信________

信笔涂鸦________

自信________


( 3 )摘出短文中的过渡句。

( 4 )这篇短文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件事,告诉我们欣赏是________在生活中要________。

[查看原题]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家乡的海

我爱家乡的海。她是一幅彩色的画_____时时刻刻印在我心上_____她是一首抒情的诗_____时时刻刻萦绕在我的心间_____她是一首迷人的歌_____时时回荡在我的耳边_____

夏夜的风,悄悄送来海城傍晚醉人的气息。我漫步在海岸边,远眺大海,海天相接处还燃烧着玫瑰色的霞光。落日的余辉,给大海铺上一层红纱,温柔的风轻拂海面。海水泛着微波,涌着碎浪,那是大海迷人的笑靥;海浪一层又一层地向岸边滚动,那是大海美丽裙幅上的褶皱;排排浪尖上跳动着晶莹的浪花,那是大海裙幅上俏丽的花边;哗、哗……涛声阵阵,那是大海优美的歌声。啊,好一幅壮观的海浪图!

“哈哈!”“嘻嘻!”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吸引了我。啊,原来是岸边的孩子们在戏潮逐浪。层层白缎子似的浪花一次次轻轻地抚摩着金色的沙滩。潮退去了,片片泛着白沫的沙滩显露出来了,这该是拾贝壳、捡海螺的时刻。人们高高兴兴地喊:“赶海啦!”看,提小桶、小网兜的孩子们飞跑来了,大人们也说笑着涌来了,沙滩上热闹起来了。人们的欢声笑语和大海的歌声汇成了一部交响曲。我也跟着去踏浪花,任海浪打湿发丝,溅一身水花,心中顿觉投进了母亲的怀抱,任她亲吻自己的脸蛋。

夜幕垂下来了,街灯亮了,栈桥(指港口上用于上下旅客的桥)上华灯齐放,我在桥边的长椅上坐下,耳边飘来游人们清幽的歌声、朗朗的笑声。海浪轻轻地有节奏地拍打着桥基,哗,哗……多美的旋律啊!我仿佛置身于神话仙境,心儿陶醉在迷人的夜色中。

家乡的海呀,我爱你!

( 1 )请给文章第一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她是一幅彩色的画________时时刻刻印在我心上________她是一首抒情的诗________时时刻刻萦绕在我的心间________她是一首迷人的歌________时时回荡在我的耳边________

( 2 )文中两处省略号的作用是( )
A: 表引文的省略
B: 表说话断断续续
C: 表重复词语的省略
D: 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 3 )画线句子用到的修辞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 4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________图和________图,抒发了作者________之情。
五、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的节日传统的国度。请你将家乡的节日习俗加以回想,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写下来。注意写出节日的风俗特点,写出人们的活动,突出节日的氛围。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字数在450个左右;③语句通顺,条理清晰。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等一个人、来爱”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