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10 | 20 | 2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查看原题] 把下面的句子插入语段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叫布希曼的音乐家路过,被这奇妙的声音吸引生了。 ①1821年的一天,德国有个农家女孩拿着妈妈的木梳在家门口玩耍。 ②玩腻了,她想出了一个新花样:找来两张纸片,一上一下贴在木核上,把它放在唇边,谁知竞鸣哩呜哩吹出声了。 ③他仔细观看了女孩的“杰作”。 ④回家后,综合女孩的木梳、中国古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原理,制成了第一支口琴。 A: ①之前 B: ①和②之间 C: ②和③之间 D: ③和④之间 |
2、[查看原题] 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泣涕(tì) 蒜瓣(suàn) B: 汤匙(shí) 熬粥(āo) C: 机杼(shū) 初旬(xún) D: 杂拌儿(bàn) 公侯(hòu) |
3、[查看原题]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比喻 ②拟人 ③夸张 ④排比 ⑤反问 ⑥设问 ⑴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⑵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⑶夜是柔和的,是寂静的,是梦幻的。 ⑷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A: ②⑤④① B: ②⑥①④ C: ②⑥④① D: ②③④① |
4、[查看原题] 读课文,理解句意,选择正确的答案。 ( 1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 A: 这句话点明了植树的重要性,树木的成长和人的成长一样,需要很长的时间。 B: 这句话是《老师领进门》的点睛之笔,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 ( 2 )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 ) A: 今天“我”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当年在校学习时刻苦努力的结果。 B: “我”在中学读书时就很有才华,文章写得很有文采。 C: 老师打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开启了“我”文学创作的大门,引领“我”走向成功。 |
5、[查看原题]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栖息 B: 中廷 C: 寒鸦 |
1、[查看原题] 用“望”这个字组七个词,能恰当的填在下面这段话中。 小凡卡______得到幸福,但他受尽了老板的折磨,生活没有______了。他给乡下的爷爷写信,______爷爷能接他回到乡下去,这是他美好的______。信寄出后,他整天______着。两个月过去了,爷爷没有来,他很______。半年后,乡下捎来口信:爷爷死了。凡卡从此______了。 |
2、[查看原题] 多音字组词。 长cháng______ zhǎng______ 看kān______ kàn______ |
3、[查看原题] 写出反义词 庄重—______ 疲倦—______ 偶尔—______ 顽强—______ |
4、[查看原题] 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写在横线上。 弱小______(luò ruò) 纤弱______(xiān qiān) 闷热______(mēn mèn) 滂沱______(pāng páng) 假日______(jià jiǎ) 旷地______(kuàng guǎng) |
1、[查看原题] 阅读李清照另一首《如梦令》,完成练习。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1 )词是我国古诗歌的一种,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词有不同的________,如“如梦令”、“渔歌子”。除此之外,你还知道的词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 )理解词语意思。 ①依旧:________。 ②知否:________。 ③雨疏风骤:________。 ( 3 )“海棠依旧”“绿肥红瘦”指的是同一事物吗?它们描写出了怎样不同的意境。( 4 )通过想象,把这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 |
2、[查看原题] 课外阅读。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①向日金鳞开②。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③易水,霜重鼓寒④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⑤为君死。 【注释】①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②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③临:逼近,到,临近。④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⑤玉龙:宝剑的代称。 ( 1 )解释加下划线的字。①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 ②甲光向日金鳞开。________ ③霜重鼓寒声不起。________ ( 2 )用原句填空。①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 ②表现誓死也要忠心报国的诗句是________ ( 3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________的《易水歌》:________。( 4 )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中的“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中的“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B: 第四句中的“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 第六句中的“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 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冷不丁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娘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却说:“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娘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买,咱买一把。”
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艰难,她哪能有钱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娘织了一夜布。我悄悄地走到娘跟前,颤抖地喊了一声:“娘!”娘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 不自然地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
娘笑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从集市上卖布回来,她一脸喜气。见了我,娘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笑着说:“拿去吧,你要的伞!”
啊,伞!我喜出望外,从娘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欣喜之余,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这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从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喜出望外:________
( 2 )用“﹏﹏﹏”画出一处“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我当时的心情。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 1 )请画出人们在这天都做些什么?要求:①先想一个恰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如任性、拖延、莽撞、自卑、孤独、马虎、懒惰等)。②围绕所选词语,回顾相关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把自己的情感变化写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