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六年级 > 期末考试

2024年汕头长厦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单选题(分值:10分)
对《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B: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
C: 江岸上人来人往都是来看风浪中捕鱼的乐趣。
D: 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元宵(汤圆)上市,又一个的春节高潮到了。
B: 《匆匆》这篇散文的作者是朱自清。
C: 妈妈无论自己受苦,都要让我过上好日子。
鹤舞表演大会上发生一个什么意外?( )
A: 下起了倾盆大雨
B: 狐狸斯密尔偷袭了雁群
C: 鹤的表演失败了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光景、光阴、时光”这三个词的意思相近
B: 新建的商店开始营业、商店等一天中的第一次成交都可以说是“开张”
C: “熬”是一个形声字,下面的“灬”说明这个字与火有关
D: “骆、嘟、预、热”四个词中加粗的字都读轻声
下列各组诗词句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③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 夸张 拟人 反问 比喻
B: 比喻 夸张 设问 拟人
C: 比喻 拟人 设问 夸张
D: 拟人 夸张 反问 比喻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

缩写句子:______。

②这难道不是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

给下面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锲而不______ 舍______

A.舍弃。

B.施舍。

把词语补充完整,然后选择词语填空。

司空______ ______ 见______知______ ______ ______不舍

无______有______ 追______求______ ______ ______不得其解 打破砂锅______ ______ ______

“绿叶是怎么帮助植物获得营养的?”我______。______,我查阅了很多科普读物,终于明白了,原来石绿叶进行了光合作用。妈妈夸我这种______的学习态度很好。

给加下划线的字用选择正确读音。

管______(jǐn jīng) 静 ______(bì mì) 室______(qǐn xǐng)

改______(gèng gēng) 动______(nǎ nuó)
______(ráo náo)

______(tí tì) 然______(qiǎo qiāo)

三、 诗歌鉴赏(分值:20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1 )读划横线的句子,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词人游蕲水________(填地名)时所作。
( 2 )对这首词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七字既点出了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B: 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C: “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沉郁、悲凉的羁旅之情。
D: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
( 3 )“________”这几句中,我们能体会到词人苏轼不服老、乐观奋发的精神。
诗歌鉴赏

( 一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1 )这是一首五言________。这首诗的作者与李白并称为“________”。
( 2 )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 “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也暗示了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上。
( 3 )“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时边防报警点燃的烟火,这里借指( )
A: 战争
B: 忧伤的心情
( 4 )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
( 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孩子与牛顿

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有个孩子感叹道:为什么我就碰不上这样的机会呢?

有一天,他坐在书桌前,无限神往地自言自语:“当年,______苹果掉在我的头上,我______会像牛顿那样,发现万有引力,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可惜啊,可惜!”这孩子万分感慨,恨自己生不逢时,错过了那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想着想着,他趴在书桌上睡着了。

“唉——”忽然,窗外的一棵老苹果树叹起气来,它走进孩子的梦里,给孩子讲述它的故事:

其实,牛顿当年碰到的那棵苹果树和我长得一模一样,我俩就像是双胞胎。可惜,我的运气不好,始终没能碰到牛顿!

有一次,我有意将苹果掉到一个孩子的头上。那个孩子摸了摸被砸痛的脑袋,狠狠地骂了我一声:“讨厌!”又有一次,我故意让苹果落到一个孩子的肩上,那孩子捡起苹果,一边吃着,一边赞叹着:“好吃,好吃!”一转身,走了!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我的苹果从树上掉下,砸到人们的头上,落到人们的肩上,那每一个掉下的苹果,都携带着一个信息:“亲爱的人啊,我给你一次当科学家的机会!”可惜,我的苦心总是落空,从来没有碰到一个像牛顿那样认真思考的人!

说着,老苹果树伤心地低下了头。

不知什么时候,窗外的一阵凉风,把孩子吹醒了。他用力揉了揉蒙陇的眼睛,看着书桌上才50分的考卷,突然醒悟了。于是,他拧亮了台灯,振作起精神来……

( 1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短文中的横线上。

虽然……但是…… 如果……就…… 尽管……还……

“当年,________苹果掉在我的头上,我________会像牛顿那样,发现万有引力,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 2 )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的知识,写出“千载难逢”在文中的意思。
( 3 )简要写出老苹果树给孩子讲述了什么故事?
( 4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查看原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二)

儿歌里的中国

自从孩子出生,儿歌就成了家里的必备品。逗孩子,哄孩子,都离不开那些或欢快或悠扬的曲调。虽说对这些歌曲耳熟能详,但“六一”儿童节那天陪孩子在商场里玩,背景音乐播放的一首首儿歌却突然触劝了我的心弦。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在我的记忆里,《卖报歌》似乎就是这么几句歌词,活泼跳跃的旋律中并没有太多凄苦悲惨之意。然而,仔细再听一下:“走不好,滑一跤,满身的泥水惹人笑,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还有“耐饥耐寒地满街跑,吃不饱,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谁告,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一个面黄肌瘦、风餐露宿的小报童形象顿时映入脑海。一位在旧中国底层讨生活的孩子,经聂耳和安娥两位人民音乐家质朴却有力的刻画,在今天听来仍有许多感动。国家孱弱不堪,人民流离失所,生活苦难深重,但这个既天真又坚强的报童仍相信“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这一点光明是什么?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初心”吗?正是建立在对以童工为代表的被剥削和异化的无产阶级劳动者的深刻同情之上,马克思才发出了“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疾呼,立下了“解放全人类”的宏愿。共产党人努力使每一个中国人挺直腰杆“站起来”,正是那近乎绝望的生活中的一线光明!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这首歌简直就是哄娃睡觉的神曲,然而我每次只会翻来覆去地唱这第一段。没想到第二段歌词的画风陡然一变:“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大工厂和新机器会让春天更美丽?但再想一想,这首歌描绘的是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场景。那时的中国人满怀一腔奋斗之志,那是一段理想昂扬、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一代人的回忆,也是一代人的付出。


“地球爷爷已经很累,默默承受人类的罪。地球爷爷意冷心灰,每天流下伤心泪。地球爷爷小小心愿,还他一片纯净空间。地球爷爷深深渴望,希望地球是最美地方。我们是可爱的低碳贝贝,让爷爷心情变美不再受累。我们就是时尚的低碳贝贝,节能环保成为日常行为。我们就是热情的低碳贝贝,低碳生活人群迅速加倍。我们就是爱心的低碳贝贝,伸出双手使地球越来越美。”《低碳贝贝》的乐曲一出,美丽中国的未来似乎就在眼前。再多想一层,还不止中国,这首儿歌关心的可是地球爷爷!当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退出巴黎协定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举足轻重。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都蕴含在这浅白的儿歌中了。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中国的希望在孩子们身上,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也镶嵌在了儿歌里。儿歌虽然简单易懂,却折射出中国所经历的巨大变迁。儿歌里的中国。是一个历史的中国,一个现实的中国,也是一个不断地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都达到真正和谐的目标努力前进的中国。

( 1 )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都蕴含在下列哪一首儿歌中?( )
A: 《卖报歌》
B: 《小燕子》
C: 《地球爷爷》
D: 《低碳贝贝》
( 2 )《小燕子》描绘的是( )的场景。
A: 旧中国底层孩子讨生活
B: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C: 美丽中国的未来
D: 中国所经历的巨大变迁
( 3 )这篇短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 )。
A: 举例子
B: 打比方
C: 列数字
D: 作比较
( 4 )为什么说“中国的历史文化基因也镶嵌在了儿歌里”?请根据文本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5 )有人认为题目为“中国的儿歌”更合适,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根据文本说明理由。
五、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题目:我有一个小小的心愿

你有什么愿望一直埋藏在心底没有说出来呢?是想努力学习,长大以后让爸爸妈妈过上更好的生活,还是希望残疾人能得到更多的关爱?是希望爸爸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你,还是希望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好?把自己的心愿写出来,语句通顺、表达清楚,500字左右。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奢求的爱不如不爱”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