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六年级 > 期末考试

2024年广州市荔湾区华侨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单选题(分值:10分)
王后组织了一场什么游戏?( )
A: 足球赛
B: 跳绳赛
C: 槌球赛
给加下划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 1 )何当金络脑。( )
A: 为什么。
B: 何时将要。
C: 值多少。
( 2 )快走清秋。( )
A: 踩踏。
B: 踏步。
C: 走、跑。
下列词语填入句子中,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严肃 ②严格 ③严守 ④严厉 ⑤严重

郑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一向很_________。当我们违反纪律的时候,他的表情总是那么_________,

他_________地批评我们后,引导我们认识事情的_________性,教导我们一定要_________纪律,做一名合格的学生。


A: ①⑤②③④
B: ②④③①⑤
C: ②①④⑤③
D: ①④②⑤③
下列名言中不属于革故鼎新的一项是( )。
A: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B: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C: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D: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陪审员中可怜的( )被爱丽丝夺走了铅笔。
A: 白兔
B: 白棋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读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词语。

一场冰雹(zhǎ yǎn)______间(xí jī)______了毫无(fáng yù)______的农田。老农在屋檐下(jīng huāng)______地走来走去。一会儿(hán hu)______地(niàn dao)______几句,一会儿又猛然(tíng dùn)______下来,咬牙披衣似要冲入(fèi téng)______着的农田,好保护他的苗儿......

看拼音,写词语。

fěi cuì fēnɡ zhenɡ áo yè mài yá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sì miào ɡuànɡ jiē zhēn zi biān pào

______

按原文填空

天黑了,我躺在床上,他便______地从我______,从我______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______一日;我______,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______里闪过了。

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其妙______A.名字;名称。B.说出;描述。C.名义。D.量词,用于人。

无故______A.缘故。B.缘分。C.沿着;顺着。D.边。

三、 诗歌鉴赏(分值:20分)
关于《迢迢牵牛星》阅读训练
( 1 )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
( 2 )“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 3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 4 )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 5 )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6 )写一写《迢迢牵牛星》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 7 )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8 )赏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9 )赏析“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阅读《渔家傲·秋思》,体会不同的军旅情怀。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1 )这首词所写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
( 2 )①“风景异”中“异”的意思是________。

②戍守边塞的士兵与“秋雁”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

A.秋雁能飞翔空中,士兵却只能守在陆地

B.秋雁能离开边塞南飞,士兵却不能归乡

( 3 )以下不是“燕然未勒归无计”所体现出的情感的一项是( )。
A: 思乡
B: 哀婉
C: 忧心
D: 爱国
( 4 )“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泪”是为( )而流。
A: 边塞的艰苦
B: 不平遭遇
C: 羌笛的曲声
D: 壮志难酬,归期无望
( 5 )请你将以下军旅诗句补充完整。

①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

四、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开心阅读。

荆赞

①我爱游西山,尤其爱在炎夏游西山。当你刚走进山区,便有一股醉人的香气扑面而来。这香气来自哪里?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它来自一种并不引人注目的灌木。它们一丛丛、一簇簇到处都是。荆的枝条挺拔,枝叶茂密;它的叶柄长,叶面呈掌状分裂。荆有一股略带辛辣的浓烈香气闻了使人陶醉,每次游山归来,荆的余
香总是缭绕不散。

②荆,不但给人以香,还给人以甜。炎夏,正是荆花盛开的季节。满山荆花满山香,招得蜂来蝶往。这是放蜂的好季节,蜜蜂所采的荆花蜜洁白如乳,香甜可口。荆花蜜的采制当然有蜂的(甲)____________,可也不能忘记荆花的(乙)_____________啊!

③荆,可以说它浑身是宝。它的枝条细长而柔韧,可以用来编篓。它的籽可以入药,主治风寒感冒、胃气不和等症。就是它的叶子,也是制造蚊香的一种主要原料呢!

④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见缝插针,悬崖陡坡,山巅谷底,都有它的立足之地。它不怕晒,不畏寒,不惧贫瘠和干旱。它生机勃勃,代代繁衍,在数量上,它也占了山区灌木中的大半。

⑤荆,是很有一点精神的。它不用人播种,不用人浇水,不用人施肥,不用人剪枝,却给人以香甜,以枝叶,以自己的一切。荆的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礼赞吗?

( 1 )第②段有两个空,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字母填入下面(甲)(乙)两处的横线上。

A.功劳 B.劳累 C.功能 D.辛苦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 2 )第①段中具体描写荆的外形的句子是哪一句?用横线在原文上将这一完整的句子画出来。
( 3 )本文第②段和第③段分别写了荆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 4 )用波浪线在原文上画出第④段的中心句。
( 5 )本文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句式?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本来的意思
( 6 )这篇文章歌颂了荆的什么精神?根据文章中心,选择理解最准确、最深刻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A: 荆的精神是给人以香甜、美好的东西
B: 荆的精神是浑身是宝、无私奉献的精神
C: 荆的精神代表着不畏寒暑、不惧贫瘠的顽强的生命力
D: 荆的精神是一种要求人的很少,却为人类奉献自己的一切的精神
[查看原题]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拉里·萨莫斯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有过一段极为精彩的讲话:“在哈佛,一个刚进大学的新生可以对校长说‘你错了’,这就是哈佛的文化:思想胜于权威。”

②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科学与真理。16世纪波兰著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以毕生精力写成了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向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地心说”发起了颠覆性的挑战,教会为之震怒,世界为之震动。坚信科学与真理的哥白尼,以一句“我不会在任何责难面前退缩下来”做了回应。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毫不留情地终结了被中世纪封建神学奉为至宝的“地心说”理论的地位。歌德说:“哥白尼的学说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以来无一种创见、无一种发明可与之相比。”哥白尼以的思想和学说,将人类的世界观整个颠倒了过来。

③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理想与激情。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托马斯·杰斐逊面对强大的英国殖民势力,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人人平等”写入《独立宣言》,被美国第二届大陆会议一致通过,并以此作为美国国家的立国之基、独立之魂。它像照耀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点燃了美国人民的激情之火。诚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人权宣言。”

④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胆略与勇气。曾经因闭关锁国而危机重重的日本,至19世纪中叶,决意“维新”求变。1868年,明治政府发表维新誓文,昭告天下:万机决于公论,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日本以这种胆略与勇气,将维新成为全民的统一意志,绝处求生,走出灾难,迈上了观代强国之路。

⑤思想胜于权威,究其因果,这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新思想、大思想、科学思想,代表了真理,代表了进步,代表了创新。而权威败于思想,这权威看似强大,似乎不可一世,实际上代表了传统,代表了落后,代表了守旧。权威在思想面前最终败下阵来,则是必然的,也是历史的规律。

( 1 )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请以此为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 2 )短文第①段引用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的话,其作用是( )。
A: 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B: 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C: 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增强论点的权威性
( 3 )为了说明本文的中心观点,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 4 )结合你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经历,举出一个支撑文章观点的事例。
五、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习作与表达。

《那个星期天》一文中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通过描写“我”一系列的举动,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我”等待时“焦急又兴奋”的情感。你的生活经历又带给了你怎样的情感体验呢?请你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的感受并把它写下来,注意写清楚事情的经过,流露出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字数550字左右。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蜂过无痕”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