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10 | 20 | 2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查看原题] 下列诗句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春城/无处/不飞花 B: 寒食/东风/御柳斜 C: 日暮汉/宫/传/蜡烛 D: 轻烟/散入/五侯家 |
2、[查看原题] 下列句子中词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滨逊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连续)搬到岸上。 B: 阴雨连绵的坏天气(持续)了半个月,叫人实在难受。 C: 最近,我(连续)看了几场足球赛。 D: 我们虽然在市运动会上取得了冠军,但是还要(继续)努力,争取在省赛中冲入前三名。 |
3、[查看原题]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啊”! B: 几经周转,次年,“补考”竞发表在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正式刊物上。 C: 我望着浅笑盈盈的您,一字一顿地念着“方——老——师”。 D: 一个科学家在他攻克科学堡垒的长征中,失败的次数和经验,远比成功的经验要丰富,深刻得多。 |
4、[查看原题] 汤姆快发现她(蓓姬)脸通红,来回走个不停,四处张望,她叹了一口气,闷闷不乐地看着汤姆,见他只和( )一人讲话,不理睬别的人。她立即感到极度悲伤,变得烦躁不安。 A: 艾美?劳伦斯 B: 玛丽?奥斯汀 C: 格雷赛?米勒 |
5、[查看原题] 对《送元二使安西》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二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渑”是湿润的意思 B: 三、四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C: 一、二句的春雨和柳是对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当时错综复杂、百感交集的心情 D: “更”字显示出作者劝酒时的殷勤,在频频劝酒中,也透露了诗人对友人难舍难分的心情 |
1、[查看原题] 辨字组词。 寺______ 饺______ 拌______ 腊______ 侍______ 绞______ 伴______ 醋______ 待______ 跤______ 绊______ 措______ |
2、[查看原题] 选关联词填空 即使…也… 不管…也… 是…还是… 宁可…也不… 如果…就… ①______多么艰苦,你______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②邱少云______牺牲自己,______挪动一寸地方。 ③______只剩下一个人,我们______要渡过江。 |
3、[查看原题] 给下列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______响彻:A、qè B、chè______背:A、bēi B、bèi ______优哉:A、zhāi B、zāi ______哄堂大笑:A、hōng B、hòng |
4、[查看原题] 把两字合为一个字。 身+寸=______ 口+虫=______ 王+里=______ 车+专=______ |
1、[查看原题]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练习。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1 )在横线上将诗句补充完整。( 2 )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昆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 B: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 C: 作者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冬葵,百川,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 ( 3 )劝说人们抓紧青少年时光,认真工作学习,有所作为时,常引用本诗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 4 )先描红练习一下,再选择这首诗中你喜欢的句子,用行书来写一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________ |
2、[查看原题]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1 )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3 )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
满架秋风扁豆花
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走过。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个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是浑然一体的。
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本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浅刻了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清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 1 )第七自然段“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中“那个姿势”指的是( )。有位老师发现一个男孩上课时时常低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看见那个男孩好像又在画着什么,他边读课文边走到那个男孩身边,拿起他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发火,只是憨憨地笑着,要男孩课后再做些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奇怪的是,自此那个男孩上课再没有画过画,各门功课都学得不错,而且后来成了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显然,那位老师并没有因为男孩的恶作剧而大动肝火,加以指责、训斥,甚至变相体罚,使其情绪低落、一蹶不振,而是从中发现了他的美术天赋,并加以鼓励引导,用自己的宽容、智慧和无私的爱心,点亮了孩子的心灯,使孩子能辨清方向、认清目标,奔向了希望的未来。
( 1 )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造诣 |
奔向 |
龇牙咧嘴 |
①一蹶不振:________。
②大动肝火:________。
( 3 )老师看见男孩上课画龇牙咧嘴的自己时是怎么做的?写作练习。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修桥的何公最后因为索桥被官府当做替罪羊处死了,你觉得何公值得吗?你想对文中的何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和同学交流。要求:写出真情实感,字迹工整,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