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六年级 > 期末考试

2024年西安昆仑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单选题(分值:10分)
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网络
B: 大漠
C: 青秋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_______


A: 冷笑 为难 招待 安居乐业
B: 出息 取笑 笑嘻嘻 鸟如指掌
C: 囚犯 解释 实话实说 面不改色
D: 负责 大臣 完好无损 不惜代价
句子中画线部分换成词语。( )

我们的轮船在没有风,没有浪,非常平静的大海上行驶。


A: 风平浪静
B: 留连忘返
C: 连绵不断
D: 迫不及待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躁热辐射 座右铭 和言悦色 称心如意
B: 拥戴 震撼 下功夫 祖传秘方 记忆犹新
C: 渲染 喝彩 照像机 栩栩如生 一股作气
下列有关《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王观送别好友鲍浩然去浙东时所作,是一首送别之作。
B: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王观送别好友鲍浩然时看到的春景,是一首主要描写春景的词。
C: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衷心祝福好友,望好友能与春光同住。
D: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读拼音,写词语。





duǒ cǎng

nuó yí

tíng dùn

zhēng róng

kōng xū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jīng huáng

yī wēi

míng mèi

niàn dao

huàng dòng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

______的容貌 ______的唱腔 ______的激流

______的舞姿 ______的歌声 ______的江水

组词语。

殿 ______ ______ 隔 ______ ______ 醒 ______ ______

询 ______ ______ 览 ______ ______ 简 ______ ______

按查字典知识选择填空。

“袭”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再查音节______。该字在字典中的意思有:①趁人不备,突然攻击。②照样做;继承。③扑过来。④量词。用于成套的衣服。

请给加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棉衣______ 花香人______ 世 ______ 侵 ______

三、 诗歌鉴赏(分值:20分)
阅读这首词,完成练习。
( 1 )整首词以“________”这一句为总起,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寻觅。
( 2 )作者寻春不见,内心充满了________,正如词中所写的“________”。
( 3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①解释词语。无行路:________。

②诗人要与(________)“同住”。

A.能找到春天的人 B.家人 C.朋友 D.春天

( 4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①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啭:________。 因:________。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词的意思。________

③黄鹂有没有告诉作者答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A.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有黄鹂的飞掠就有春天的存在

B.黄鹂还是告诉了作者答案的,它把作者的视线引向夏季开放的蔷薇

C.寻找春天的去处,答案并不重要,作者意在抒发对春天的爱惜和留恋之情

课内阅读。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 1 )诗中描写了________的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________之情。
( 2 )诗中的“绿”字寄托了诗人哪些情思?
( 3 )你怎样理解诗中的“一水间”三个字?
( 4 )哪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 5 )全诗寓情于景,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愉悦心情,也让我们知道了他的思乡情。你还知道哪首诗与《泊船瓜洲》的手法一样,写在下面吧。
四、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多读书的好处

著名的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觉得你知书达理,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似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棉队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变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液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方式。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

( 1 )写出多读书会给你带来的好处.
( 2 )在文中找出名人名言。
( 3 )全文有________个自然段。
( 4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①良师益友:________。

②遨游:________。

[查看原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型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度地集中在脸上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上一副墨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一摸……他常穿的是一件灰色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我没有赶得上看,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它已油渍斑斓。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发在我的头上。他在讲台上来回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地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了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 1 )用文中原句回答。

“我”至今不能忘记先生的原因是________。

( 2 )先生给“我”的印象主要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来刻画的。
( 3 )用横线画出描写先生外貌的句子。
( 4 )眼镜成了先生最显著的特征,这说明( )
A: 先生知识渊博
B: 形象滑稽,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C: 突出先生的“凶”
D: 既点明先生的特征,又说明其知识的渊博
( 5 )先生说的“一眼望到底”的意思是________,加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
五、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习作与表达。

题目:难忘的

我们就要离开母校,离开朝夕相处的老师们和同学们。临近毕业,大家心中一定荡漾着许多美好的回忆。请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通过亲身经历的一两件事写一篇习作,以表达对母校(老师、同学……)深深的情谊。

要求: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表达真情实感。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对你痴痴醉醉”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