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10 | 20 | 2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查看原题] 对下面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这个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孙都来瞻仰它。 A: 鱼钩闪烁着的“金色光芒”,象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B: 表达了同志们对老班长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C: “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鱼钩”深化了主题。 D: 鱼钩虽然生锈了,但在阳光的照射下还是发出了金色光芒。 |
2、[查看原题] "他终于想到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这句话的破折号表示( )。 A: 意思转折 B: 声音延长 C: 意思递进 D: 进一步解释说明 |
3、[查看原题] 爱丽丝为什么会去追兔子?( ) A: 她不想睡着 B: 她听到兔子说话 C: 她看到兔子拿出一块怀表 |
4、[查看原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______ B: 优哉游哉(zāi) 招徕(lái) 随心所欲(yù) 毫无倦意(juàn) C: 哄堂大笑(hōng) 结束(hù) 行善积德(jī) 雪域高原 (yù) D: 响彻旷野(chè) 婀娜(nuó) 赞叹不已 (yǐ) 一鼓一钹(bá) |
5、[查看原题] 下列各项中的“于”与“重于泰山”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是 B: 有利于人民 C: 霜叶红于二月花 D: 出于自愿 |
1、[查看原题]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的鱼汤 ______的草地 ______的声音 ______的脸 ______的情绪 ______的毅力 ______的手 ______的光芒 | ||||||||
2、[查看原题] 选择恰当的音节和字、词。 ①亮光落在墙上,那儿______(忽然、果然、猛然)变______(的、地、得)像薄______(báo bó)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 ②凡卡朝黑糊糊的窗户看看,玻璃窗上______(应、映)出______(蜡、腊)烛______(的、地、得)模______(mō mó)糊的影子。 ③凡卡______(代、带、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______(pī pēi),只穿______(这、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 ④她在一______(坐、座)房子的墙______(脚、角)里坐下来,想______(买、卖)掉火柴。 | ||||||||
3、[查看原题] 我是拼音小能手。
| ||||||||
4、[查看原题]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四字词语。 ______的操场 ______的教室 ______的同学 ______的老师 ______的课本 ______的画卷 |
1、[查看原题]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1 )解释词语。但使:________ ( 2 )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
2、[查看原题] 课内阅读。 寒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1 )诗歌描写的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第一、二句写________,第三、四句写________,________则是转折。( 2 )诗歌第一句中的“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 3 )诗歌第三、四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 ( 4 )你知道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吗? |
三克镭
[美国]迪克·格莱格利
1920年5月的一个早晨,一位叫麦隆内夫人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巴黎实验室里见到了镭的发现者。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异常简陋的实验室,给这位美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时,镭问世已经18年了,它当初的身价曾高达每克75万金法郎。美国记者由此推断,仅凭拥有这项专利,眼前这位夫人早就富甲一方了。
但事实上,居里夫妇18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权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居里夫人的解释异常平淡:“没有人应该因为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麦隆内夫人困惑不解地问:“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
“有,一克镭,以便继续我的研究。可18年后的今天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太贵了。”
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麦隆内夫人感到惊讶。镭的提纯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困顿至此!她立即飞回美国,打听到一克镭在美国当时的市价是10万美元,便先找了10个女百万富翁,以为她们肯定会解囊相助,万万没想到都碰了壁。这使麦隆内夫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金钱的需求,更是一场公众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的社会教育。于是,她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最终获得成功。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将公众捐献的一克镭赠予居里夫人。
数年之后,当居里夫人想在自己的祖国波兰首都华沙建造一个镭研究院,用于治疗癌症的时候,美国公众再次向她捐赠了一克镭。
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问题上固执得让人难以理解,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都可以解决了吗?居里夫人在后来的自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的人。”
居里夫人一生拥有过三克镭,她把研究出的第一克镭给了科学,公众则把第二克镭和第三克镭赠给了她。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以及由此唤起的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 1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美国记者由此推断,仅凭拥有这项专利,眼前这位夫人早就富甲一方了。”这里的“此”是指________;“镭的提纯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困顿至此!”这里的“此”是指________;使居里夫人“困顿至此”的原因是________。
①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以及由此唤起的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从课文的哪些内容你体会到科学家伟大的人格?)
②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的人。(举例说说你对这两种人的认识。你觉得居里夫人是哪一种人?你更愿意做哪一种人?为什么?)
[查看原题]课外阅读。穆老师的眼睛
穆老师的眼睛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又圆又大。乍一看并没有什么特别,可是你仔细一瞧,穆老师的眼睛还会说话哪。
语文课上,我想起书桌里那块漂亮的新橡皮,手痒痒了,不知不觉地伸进去,想要摸一摸。正巧被穆老师看见了,她的眼睛好像在暗示:“你怎么做小动作啦!”我的手马上不痒了,赶紧缩回来,认真听老师讲课。
有一次,穆老师在大礼堂给我们讲《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有三百多位老师来听课。穆老师提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我马上把手举得高高的。穆老师叫我回答。我站起来,只见那么多老师看着我,心怦怦直跳,回答的声音很轻。穆老师的眼睛马上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似乎在说:“说得对,就是声音再响亮点儿!”我看看穆老师的眼睛,胆子大了,声音也响亮了。这时,穆老师的眼睛又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好像在说:“讲得好!”
记得有一回,我生病住院了,过了一个多星期才上学。上课时,穆老师不时用眼睛看看我,仿佛对我说:“吃得消吗?”我的病刚刚好,精神还不太足,但一看到穆老师的眼睛,精神就提起来了。
下课后,穆老师和我们一起玩的时候,她的眼睛也会说话。一次,我们玩“老鹰捉小鸡”。穆老师当“老鹰”。她一下子跑到东,一下子跑到西,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在提醒我们:“哎——当心!我要捉住你们啦!”真糟糕!末尾的一只“小鸡”跑得太慢,被捉住了。这时候,穆老师的眼睛笑得弯弯的,似乎在说:“哈哈,这回可让我捉住了!”
( 1 )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似乎—________ 洪亮—________
激励—________ 赞扬—________
( 2 )给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精神:①活力;精力。②活跃;有生气。③人的意志、品质。④英俊;相貌、身材好。
A我的病刚刚好,精神还不太足,但一看到穆老师的眼睛,精神就提起来了。________
B我们要学习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精神。________
( 3 )缩句练习。这时,穆老师的眼睛又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