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六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西安高新第一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单选题(分值:10分)
下列下划线字注音没有错的一组是( )。
A: 雷(mèn) 窸(sù) 菜(xí)
B: 囔(dù) 蒜(tái) 热(chèng)
C: 玛(nǎo) 味(xīng) 铁(guǐ)
D: 扣子(jì) 绿(màn) 接(chá)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昔时,潮州的这座湘子桥,是一座亦市亦桥的市桥,

①廿四墩上,有廿四座楼阁、亭台

②桥下,是盛极一时的花艇“六篷船

③五百米的大桥面上,商贾在营利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②①③
D: ①③②
“五谷”指的是:稻、黍、菽、稷和( )。
A: 麻
B: 麦
C: 豆
D: 米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 杜甫的《过故人庄》表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C: 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用逐字逐句地读。
D: “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句话是杨绛说的。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沉(zhuó) 一(fù)
B: 胳膊(lūn) 脸(bēng)
C: 立(yì) 山(jiàn)
D: 开(nǐng) 手榴(dàn)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比一比,再组词。

冠______ 增______ 浆______ 孤______ 凝______

寇______ 赠______ 桨______ 弧______ 疑______

将下面上下两行字中能组成词语的连起来,写在横线上。

认真读读这些拼音,相信你会写出恰当的汉字。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的大树 ______的波光 ______的狂风

______的环境 ______的设想 ______的波浪

三、 诗歌鉴赏(分值:20分)
课外阅读。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1 )本诗的韵脚是________,描写的季节是________。
( 2 )给下面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①“乱花”的意思是( )

A.指花朵大小不一,显得很杂乱。 B.各种颜色的野花。

②“渐”的意思是( )

A.渐渐。 B.进。

③“欲”的意思是( )

A.副词,将要。 B.欲望。

( 3 )解释下面的诗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4 )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本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漫步西湖所见到的明媚风光。

②本诗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歌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孤山寺和白云。

③“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④“早”字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之情。他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情态,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 5 )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转溪桥忽见。

( 1 )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________(词牌名 词题),“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____(词牌名 词题)。
( 2 )
四、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毛委员送银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东固革命根据地是赣西南革命的中心。1929年2月17日,红四军从井冈山浩浩荡荡地挺进到东固山。“毛委员来了!毛委员来了!”欢声雷动。东固山的群众敲锣打鼓,喜气洋洋;村村寨寨杀猪宰牛,盛情犒劳红军战士。

第二天中午,阳光灿烂。毛泽东在警卫员的陪同下走进一家屋内。这农舍十分简陋,与其说是住房,不如说是一间四面通风的柴棚。这里住着一位年纪约二十七八岁的妇女,身边带着两个不满十岁的小男孩。

毛泽东走进农舍,环视了一下,关切地问:“你是东固革命军第七纵队党代表和参谋长赖经邦烈士的妻子吧?”妇女望着眼前陌生的客人,点了点头,用手理了理额前凌乱的头发,平静地说:“是呀,我叫傅伏娇,你们是……”警卫员连忙笑着说:“大嫂,我们是昨天从井冈山来的,今天,毛委员特意来看你。”妇女身边的两个小男孩听说是毛委员,喜出望外。毛泽东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头,亲切地问道:“告诉毛伯伯,叫什么名字呀?”两个孩子抢着回答:“我叫赖厚升。”“我叫赖鹏。”毛泽东会心地笑了笑说:“你们的爸爸是党的好同志哟!”傅伏娇连忙端了一条长条旧木凳请毛泽东坐,她要向毛泽东诉说积压在心头的悲愤。她用有点沙哑而又有些颤抖的声音激愤地说:“敌人杀了我的丈夫,还把我的房子也烧光了。多亏组织上照顾,我如今虽然拖着两个孩子,生活上的困难,总算还能克服。”毛泽东听了烈士妻子的诉说,沉默了片刻后,吩咐警卫员拿来了30块银圆,亲手交给傅伏娇,并再三嘱咐:“以后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要及时向组织上反映,不要苦了你和孩子哟!要好好把这两个孩子带大,这是烈士的希望哟!”

毛泽东离开了农舍,傅伏娇和孩子久久地站在家门口,望着毛泽东渐渐远去的背影。

( 1 )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群众对毛委员及战士们的热烈欢迎和深厚情谊?
( 2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处细节描写,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描写,表现了________。
( 3 )仔细体会文中下划线的词语,从中可以看出毛委员________。
( 4 )读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看,“望着毛泽东渐渐远去的背影”,傅伏娇和孩子们会是怎样的心情。[查看原题]课外阅读。

阳光下的守望

①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 庄重)。母亲脸上早已流淌着豆大的汗珠,汗水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略带些白的头发(杂乱
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一尊雕像。

②树荫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荫下,母亲神情(漠然 肃然)的脸上挤出浅浅的微笑,说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③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有人再劝她。

④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又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了。不知过了多久,也许半个小时,也许一个小时,母亲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看千呼万唤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⑤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⑥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⑦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⑧我常常将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说,这个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 1 )选择括号内合适的词语。
(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守望:________

炙热:________

( 3 )段①和段⑦在刻画母亲形象时,分别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来描写的。
( 4 )文中哪一处描写最让你感动?用直线画出来,并说明为什么感动?
( 5 )你觉得母亲在阳光下守望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不少于30字)
五、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表达与交流。

节约粮食,是大家应该做的;尊敬师长,是大家应该做的;勇挑重担,是大家应该做的;说好普通话,是大家应该做的……请以“‘__________’倡议书”为题,补全题目,写一篇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