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小学语文试题:四年级下册 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我的故乡是一个山清水秀、绿树成阴的小村庄。在故乡的山坡上、小溪旁,盛开着一簇簇火一样红、雪一样白的小野花。村里的孩子们都叫它“无名花”。

春天,我来到山坡上,那些无名花在春风中频频点头,好像向我传递春天的信息;夏天,我来到小溪旁,那些无名花舒展腰肢向我招手,仿佛对我倾诉大自然芳香的话语。每当我看到它,就坐心底涌出一股无比欢畅的爱意。我喜欢无名花,我尊敬无名花。

清晨,阵阵幽香把我吸引到无名花的身旁,只见晶莹发亮的露水像一颗颗珍珠在无名花的花叶上滚动。远远看去,那一片片无名花好像一片彩云铺在山坡上,把大地打扮得非常美丽;傍晚,我站在村口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无名花,分不清哪儿是晚霞,哪儿是无名花。朴实无华的无名花啊!色彩缤纷、万紫千红的花圊里没有它的身影,它不与各种名贵的花卉争奇斗艳,只愿与茫茫的野草作伴。它不要人们的照料,只要在泥土里、雨水中吸取一点点养料和水分,来维持自己并不太长的生命。它完完全全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们:它的花美化环境,它的叶、茎是牲畜的好饲料,当它的生命结束时,又把自己的身躯化作肥料滋养大地……

无名花是坚强的。人们从它的身上踩过,牲畜在它的身上践踏,它不委屈、不叫苦,仍然昂首挺胸地站在那里,为绿色的山坡增添色彩,为人们的生命编织锦绣……

朴实无华的无名花 我喜欢你 我尊敬你 因为你是无私的 坚强的花

( 1 )读文填词。

山________水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无华 争奇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山________野 万________千________ 昂________挺________

( 2 )给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
( 3 )找出描写无名花坚强的词语写在下面。
( 4 )“我”尊敬无名花的原因是什么?

考点:

课文内容理解 花的勇气

答案:

( 1 )【第1空】清
【第2空】秀
【第3空】朴
【第4空】实
【第5空】斗
【第6空】艳
【第7空】漫
【第8空】遍
【第9空】紫
【第10空】红
【第11空】首
【第12空】胸
( 2 )! , , , 、 !
( 3 )不委屈、不叫苦、昂首挺胸
( 4 )因为无名花无私、坚强。

扩展学习

1、四年级下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芳草地。

一个母亲的心

①见到江生时,他蜷躺在靠窗的病床上,床边坐着他瘦弱的母亲,母亲正认真地向他描述窗外的情景:“今天天气多好啊!看,阳光都照到你床上了。窗外,油菜花开了,金灿灿的一片。草坪上……咦!那不是小玉吗,她跟你得的是一种病,这不,现在自己能在院子里散步了……”

②病房的窗外其实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什么都没有。江生的脑肿瘤压迫了视神经,入院时他已经失明,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性。可这位坚强的母亲不愿放弃,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她在大路边摆摊卖鸡蛋饼,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已卖掉了居住的房子,还卖过血……

③街邻亲友都不忍心与她照面。她无论见到谁,都会上前拉住他的手(要求 恳求)

道:“给我儿子打个电话吧。”她对儿子说:“瞧,那么多人关心你呢!”

④她日复一日地陪着病床上的儿子,默默地坐在床边看着儿子接听自己(精心 用心)安排的来电。

⑤谁都难以相信,她能接连几天通宵不眠,四处奔走,打听儿子同学、朋友的住址。“给我儿子打个电话吧。”她说。

⑥医生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江生还是在一个静悄悄的黎明走了。

⑦大路边,人们又看到了那个卖鸡蛋饼的手推车和那个更瘦、更憔悴的身影。儿子那部手机伏在母亲胸口贴身的布袋里。

⑧每个清晨和黄昏,她胸口那部手机都有人发来问候的信息:“妈妈,我们爱你。”

( 1 )联系上下文,选出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 2 )母亲从没放弃身患绝症的儿子,为了儿子她( )。(多选)
A: 卖掉了房子、卖血
B: 陪儿子看油菜花,在草坪上玩耍
C: 时常打电话给朋友
D: 日复一日地陪伴,跟儿子聊天
( 3 )画“__”的部分是________描写。从这段文字中我体会到了(________)(填序号)。

A.窗外景色很美丽B.那位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C.儿子的病会好起来

( 4 )选文塑造了母亲瘦弱却坚强的形象,请仿照例子在方框处作批注。

( 5 )结合选文,说说为什么大家都给这位母亲发信息。

2、四年级下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理解。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纳米材料虽然是材料世界的“小不点”,但它却是现代材料世界里的重要一员。

纳米材料是一个大家族,成员众多,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按照材质,可分为金属纳米材料、无机纳米材料、有机纳米材料等;按照用途,可分为功能納米材料和结构纳米材料;按照特殊性能,又可分为纳米润滑剂、纳米光电材料、纳米半透膜等;按材质形态,则可分为纳米粉末,纳米纤维,纳米膜、纳米块体等.

纳米粉末又称超微粉、超细粉,指粒度在10nm以下的粉末或颗粒,它被开发时间最长,技术最为成熟,是生产其他纳米材料的基础。另外,它被应用领域也最广,在催化,粉末冶金,燃料、磁记录,涂料、传热,雷达波隐形、光吸收,光电转换,气敏传感等方面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纳米纤维是指直径为纳米尺度而长度较大的具有一定长径比的线状材料,此外,将纳米颗粒填充到普通纤维中对其进行改性的纤维也称为纳米纤维。其中,蜘蛛丝是天然纳米纤维的典范。

(蜘蛛丝是大自然几亿年进化创造的奇迹,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坚韧且具有弹性的纤维之一,其性能可媲______(bǐ pì)美防弹纤维。)早在18世纪就出现了人类利用蜘蛛丝的记载______(zǎi zài)。1709年,人类利用蜘蛛丝做成手套和袜子,并送往法国巴黎展览。进入20世纪80年代,蜘蛛丝更以其高强度、高弹性、低密度、良好的耐温及耐紫外线等优异特性引起各国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

蜘蛛丝是标准的纳米纤______(qiān xiān)维,因为它的直径小于100nm的尺寸极限。即使如此细的蛛丝织成的网,也可以捕______(bǔ pǔ)捉住飞行速度达20千米/时的昆虫,真是十分神奇!有人估算,若蜘蛛网丝达到铅笔那样粗细,甚至可以阻止波音747这样巨型的客机飞行。

蜘蛛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但它不溶于水,因此蛛丝在雨中也不会融化,当蛛蛋白从蜘蛛体中挤压出时,就成为不溶于水且极其坚韧的固体了,形成一种具有超强度、弹性和韧性的天然钠米纤维。它以其优异的性能、独特的内部结构、启发了人们对材料设计和材料创新的思路。

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纳米材料家族的成员将会更多,纳米材料家会更加人丁兴旺。

( 1 )在文中括号内正确读音。
( 2 )短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用“________”画出来。
( 3 )文中划线的句子将________和________作比较,突出了________的特性。
( 4 )“有人(估算),若蜘蛛网丝达到铅笔那样粗细,(甚至)可以阻止波音747这样巨型的客机飞行。这句话划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 5 )①请根据短文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并试着解决。

问题________

答案________

②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________

( 6 )①人丁兴旺的意思是:________

②为什么说纳米材料是人丁兴旺的大家族?

3、四年级下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东史郎日记(节选)

〔日〕东史郎

二十一日奉命警戒城内,我们又离开了马群镇。

中山路上的最高法院,相当于日本的司法省,是一座灰色大建筑。法院前有一辆破烂不堪的私人轿车翻倒在地。路对面有一个池塘。不知从哪儿拉来一个支那人,战友们像小孩玩抓来的小狗一样戏弄着他。这时,西本提出了一个残忍的提议,就是把这个支那人装入袋中,浇上那辆汽车中的汽油,然后点火。于是,大声哭喊着的支那人被装进了邮袋,袋口被扎紧,那个支那人在袋中拼命地挣扎着、哭喊着。西本像玩足球一样把袋子踢来踢去,像给蔬菜施肥一样向袋子撒尿。西本从破轿车中取出汽油,浇到袋子上,在袋子上系一根长绳子,在地上来回地拖着。

稍有一点良心的人皱着眉头盯着这残忍的游戏。一点良心都没有的人则大声鼓励,觉得饶有兴趣。

西本点着火。汽油刚一点燃,就从袋中冲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惨叫声。袋子以浑身气力跳跃着、滚动着。有些战友面对如此残暴的玩法还觉得很有趣,袋子像火球满地滚,发出一阵阵地狱中的惨叫。西本拉着口袋上的绳子说:

“喂,嫌热我就给你凉快凉快吧!”

说着,在袋子上系了两颗手榴弹,随后将袋子扔进了池塘。火渐渐地灭掉了,袋子向下沉着,水的波纹也慢慢地平静下来。突然,“嘭!”手榴弹爆炸了,掀起了水花。过了一会儿,水平静下来,游戏就这样结束了。

像这样的事情在战场上算不上什么罪恶。只是西本的残忍让我们惊诧。

一会儿,这伙人便将上面的惨事统统忘记,如同没事人一样又哼起了小曲走路了。

( 1 )给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 )文中的“支那人”是指________。
( 3 )“战友们”是指________。
( 4 )文中有三处比喻,准确地揭示了日本军队的毫无人性,以及他们对中国人的惨不忍睹的迫害。这三处比喻是如何表述的?
( 5 )东史郎把观看这“一幕惨剧”的人分为两种情形,他们各有怎样的不同?
( 6 )西本所说的“凉快凉快”是指的什么?
( 7 )文中最能揭示日本侵略者的毫无人性,把杀人当成是“饶有兴趣”的游戏的一句话是:________。
( 8 )西本所提出的残忍的提议是指的什么?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