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小学语文试题: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读材料,回答问题。

( 1 )根据提供的资料,将下面的3D打印流程重新排列(填序号即可)。

A.逐层打印产品 B.设计数字模型 C.分割3D模型 D.传送到打印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细读材料,根据内容填空。

从《30年来消费型3D打印机销售统计图》可以看出:3D打印机销售业绩不断________,这标志着3D打印技术在很多领域应用________;3D打印需要比较先进的科技,因此,未来制造业将回流到________;同时,由于成本与门槛逐渐降低,________产品将更为多样,________将是制造业发展的王道。

( 3 )有人认为,3D打印技术的兴起,机器人将参与以后的制造业,预示着未来人们的失业率大大增加。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说明理由。

考点:

图文信息阅读

答案:

( 1 )【第1空】B
【第2空】C
【第3空】D
【第4空】A
( 2 )【第1空】上升
【第2空】广泛
【第3空】发达国家
【第4空】个性化
【第5空】创意
( 3 )同意这个观点。3D打印技术的兴起,意味着对产业工人需求的减少将迅速体现出来,人力不再是稀缺资源。只要有一台打印机,在哪里都可以生产。如此一来,智力成本的附加值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将会进一步加大。

扩展学习

1、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作业。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

那里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

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

信的大意是_____我读了您写的_____堆叠素数论_____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_____可是经过反复核算_____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_____这好比在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_____希望您能更正_____

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是太好了。他的意见完全正确,有着很高的才华。”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读了这封信,还把写信的青年人请来参加会议。这个青年人就是陈景润,后来他也成为一个有名的数学家。

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 1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信的大意是________我读了您写的________堆叠素数论________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________可是经过反复核算________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________这好比在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________希望您能更正________

( 2 )文中“明星”指的是________,“微尘”指的是________。
( 3 )陈景润给华罗庚写信的时候,华罗庚是一位________,陈景润是一位________。
( 4 )陈景润在信中写了三层意思,分别为: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 5 )本文赞扬了华罗庚的哪些品质?

2、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你在伞里吗

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脊背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战栗!

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 1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题目“你在伞里吗”的作用。
( 2 )妈妈两次问“你在伞里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________的妈妈;女儿两次“响亮而干脆地回答‘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________的女儿。
( 3 )第①段中加点的词“砸”换成“落”好不好?为什么?
( 4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3、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