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小学语文试题: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鲁迅与萧红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①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 1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举目无亲:________

一见如故:________

( 2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的句子。
( 3 )你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表现的是( )
A: 鲁迅对青年人的帮助。
B: 萧红文学才华出众。
C: 鲁迅与萧红纯洁的友谊。
D: 萧红与鲁迅一家相处融洽。
( 4 )读了本文,你对鲁迅先生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考点:

记叙文

答案:

( 1 )【第1空】指萧红初到上海时,人地生疏,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第2空】指萧红与鲁迅先生一家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 2 )句①中,“心里的冰块”指萧红的内心对未来没有了热情和憧憬,“冰块开始融化了”是因为鲁迅先生一家给了萧红无私的关怀、照顾和同情,使她重新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句②中,“健步地奔跑”指的是萧红闯进文坛,成为了青年女作家,“汗珠”喻指鲁迅先生对萧红的教育和帮助。
( 3 )A
( 4 )鲁迅先生是一个关心进步青年,并指导、帮助他们成长的老师和长者。

扩展学习

1、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专项训练。

月 亮

今晚,轮到我到村夜校里读报。回来的时候,我沿着溪边的小路走;我一边走,一边从树丫间看夜间的天空,觉得很好看。呵,一个秋天的月亮已经升到中天了。我从乌桕树已经落叶的枝丫间看望这个月亮,感到今夜,它的形状是扁圆的;感到今夜,它用全部力量在发光,因此非常明亮……

我一边走,一边从一棵又一棵的乌桕的树枝问看望天空,感到今夜的天空,好像一座发蓝的海,一座发亮的海;有许多白色的云,从四面幽暗的山峦后面,涌上来了……

我走到村前的石桥时,站住了。我看见天上的白云,有的给月光照得好像积雪的山峰;有的像白色的海岛;有的像发亮的、正在移动的绵羊群;我看见羊群的四近,有许多星星,也给月光照得好像发亮的百合花,有的好像发亮的油菜花,非常好看。

这时,我在心中想:这月亮好极了,由于有了它,夜里空中的一切才都发亮了。

( 1 )阅读时要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下面是阅读短文时可能想到的。读一读,并完成练习。

①看到题目“月亮”我想到了关于月亮的科普小知识。

②读了文中作者观察到的月光下的云朵,我想起了我观察到的月光下的景物的样子。

③阅读这篇文章时,我想到了关于月亮的四字词语和古诗词。

选择一项你最有共鸣的,把想到的具体内容写下来。(也可以写上面没有提到的)

( 2 )阅读时,对于文中描写的内容,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想开去。读文中画“ ”的部分,我还能想到天上的白云给月光照得有的像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
( 3 )李华在阅读画“________”的句子时,想到了宗璞《墨城红月》中的几句话。对比一下,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过了几天,便是中秋节。我看天的兴趣也达到了顶峰。因为那月亮更是奇怪,它从草原的尽头升起时,简直大得吓人,足像个汽车轮子——当然比汽车轮子好看。

①相同点:

②不同点:

( 4 )读了本文,再联想生活中你漫步月光之下的情景,发挥想象,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2、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爱的礼物》

那天姐姐收拾家什,无意中翻出我的“百宝箱”,里面什么都有:玻璃弹球、纸剪小鸡、塑胶小人、绣花布片……

“你从哪儿弄来这些没用的东西?该扔了。”

“那可不行,”我连忙阻止,“这是我的宝贝,是我的学生送的礼物”!我一件件把玩着那些东西,那个玻璃弹球是李军送的,那个塑胶小人是霍丽芬送的……我可以说出每一件礼物的来源。

这里,一张薄薄的画纸跃入眼帘,我小心拿起它,

那是一天放学后,我抱着一摞作业向办公室匆匆走去。我的一个学生朝我跑来:“老师,我要送你一件礼物!”她的眼睛因兴奋而闪闪发亮。

“是吗?”我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心里却因为想尽早赶回住处而焦躁起来。

“看,这是我画的小仙女,好看吗?”她从身后拿出她的宝贝,展示给我看。过于艳丽的色彩与稚拙的手法使那个所谓的小仙女看起来像个夜叉。“喏,送给你!”她得意地把那张画递向我。

“哦……谢谢。”我勉强地说,“不过,我现在不能拿。再说,我也没处放。”

“哦。”她脸上的笑容立刻飞走了,垂下手,慢慢地走开了。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后悔,因为我无法忘记她准备送我礼物时眼中的期待与爱,那是只有在孩子的眼光中才能找到的纯真:而且我同样无法忘记我们拒绝后她眼光中的失望和沮丧。我立刻找到她,诚恳地说:“你送我的那张好看的画呢?”她看着我,面无表情:“我想你可能不喜欢,所以送给别人了。”

她的表情和决定让我很难受,我想尽可能挽回自己的过失。“也许你愿意再画一张送给我?”我试探地问。

“你喜欢吗?”“是的!”我努力回忆那张画,我这回不再以一个成人的眼光去看,而是以一个山区10岁孩子的眼光看它,“那么多种颜色在一起真好看,而且小仙女的梅花耳环很漂亮!”

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我今晚再画一张,明天送给你!”

我看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

从那以后,我经常收到学生送我的礼物。那些礼物实在不值什么钱,但对我来说却无比贵重。因为当他们送礼物时,可以从他们微笑的脸上看出,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

( 1 )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手法,请在过渡处第4自然段方框内写一句能衔接上下文的话。

( 2 )本文生动描写了小女孩的神态,也传神地表现了她的心理。表现她对老师的爱并期待老师收下礼物的一句是:“________”;表现她自信老师一定会喜欢礼物的词语是:“________”;而“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一句则表现她________的心理。

( 3 )小女孩画的“小仙女”像“夜叉”,并不美,可为什么老师还说那是张“好看的画”呢?

( 4 )“我望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一句中,“不同”之处在于:大人是________,而“她”则是________。

( 5 )请你说说本文最后一句“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这一比喻句含义。

( 6 )全文的标题“爱的礼物”蕴含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3、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见 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弯 弓)着腰,(俯身 低头)(凝望 看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 仍然)如旧。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zhā zhá)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ɡuān ɡuàn) ,胳膊变成树枝,血(xiě xuè)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zhuàn zhuǎn)、流淌。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hé hè)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厚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 1 )“拜”字查音序应查________,查部首应查________部。

( 2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陡峭——________ 静静——________ 热切 ——________

( 3 )在文中第一自然段的括号内,选择合适的字词。

( 4 )给文中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________(zhā zhá)进 树________(ɡuān ɡuàn)

________(xiě xuè)液 旋________(zhuàn zhuǎn)

________(hé hè)

( 5 )找出具体体现老桥德高望重特点的句子。

( 6 )请找出一个可以看出“我”和林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句子。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