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试题: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有趣的蜗牛
蜗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软体动物,它驮着一座小房子似的硬売,脑袋随时可以缩进売里,很惹人喜爱。
我小时候唱过一首儿歌:“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的确,蜗牛的头上有两对触角,高高翘起来的那一对触角顶尖上的两个小鼓包,就是它的眼睛。如果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伸出触角后眼睛睁开,要缩回脑袋之前再闭上眼睛,说明它是有眼皮的。下面一对较小的触角在嘴边,也许是探测地形的工具吧!
蜗牛喜欢吃菜叶。它们一爬到菜地里,就立刻吃起菜叶来,这对蔬菜可是不小的祸害呢! 蜗牛吃东西的时侯,一面分泌唾液,一面用细小的牙齿嚼碎食物,以便消化!
蜗牛的行动很慢,我们常常用蜗牛来形容一个人走路慢或办事不麻利。①蜗牛爬行时,腹部横紋像波浪一样不断地往前推进,脖子伸得很长,触角一颤一颤的像个老头儿,十分有趣。
蜗牛在休息时也很有意思,它把头往売里一缩,便“高枕无忧”了。遇到干旱,它躺在売里,把“屋门”封好,等下雨时再捣破“屋门”伸出头来活动。
在同等适宜的生殖条件下,蜗牛越大产卵量就越多,卵是白的或黄的,米粒大小。产卵前,它要据个深坑,把大半个身子埋起来,然后把卵产在坑内,防止宝宝受潮。这个时候,人不要动它,不然会影响它的生育。产卵后约20天,小蜗牛便出来了。②一只蜗牛能活5~6年,像它这么强的繁殖能カ,过一两年就会子孙满堂。
蜗牛可以供人食用,个儿大的蜗牛内质好,蛋白质含量高,极富营养,是一道越来越受人们喜爱的菜。
( 1 )短文从哪些方面对蜗牛进行了介绍呢?①外形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繁殖 ⑥________
( 2 )品析句子。①文中的句①主要写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从中体会到________。
②作者的语言很幽默,句②中“子孙满堂”这个词语的意思是________,用在这里是为了说明________。
考点:
说明文
答案:
( 1 )【第1空】吃食
【第2空】行动
【第3空】休息
【第4空】用途
( 2 )【第1空】蜗牛怎么爬行
【第2空】比喻
【第3空】蜗牛爬行很有趣
【第4空】家族人丁兴旺
【第5空】子孙后代多蜗牛繁殖能力强
1、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清平乐 会昌》,回答下列问题:
清平乐 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_______会昌城外高峰,
莫道君行早。_____颠连直接东溟。
踏遍青山人未老,__战士指看南粤,
风景这边独好。__更加郁郁葱葱。
( 1 )解释下列词语。颠连:
东溟:
南粤:
欲晓:
2、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登
山
下午两点钟,登山活动开始了。我来到山脚下,向上张望,只见玉峰山像一个高大的巨人,好像在说:“你们这些小不点儿,难道想征服我?”我想:我一定要到达目的地。
于是我迅速向上走去,只见轻轻的草晃(huǎng
huàng)动着叶子在和我们招手,还有些不知名的小虫在草丛里叫个不停,好像在说:“小朋友,快往上爬吧。”
没有多少时间,我们到了半山腰的柑桔林。柑桔已经成熟了,有的就像一个个怕羞的小姑娘藏在绿叶后面;有的像一群小孩子在捉迷藏(cáng zàng);有的像一个个小胖子正望着我们傻笑,柑桔树上,果实累累压弯了树枝,如果躺在地上,一张口便会咬到。
不一会儿,我们到了山顶上。大家热烈地欢呼着:“到了,到了。”
我站在一块大石头向下俯视,真是一片美景:一条柏(bǎi
bó)油公路穿过全城;一条大沟把城分成两半。在山脚,千里长江如一条玉带似地向东飘去。那飞庙和参天古树,这会儿看来像点缀(zhuì chuì)盆景的工艺品。登山活动真有意思啊。
A.开 B.扩大 C.看 D.表示数量
( 3 )选出划横线字的正确读音。①短文中的“目的地”是指( )
A.玉峰山 B.玉峰山山顶 C.柑桔园
②“你们这些小不点儿,难道也想征服我?”这句话的意思是( )。
A.我们年纪小,害怕难走的山路。
B.你们年纪这么小,别想爬上山顶。
C.你们年纪虽小,要爬上山顶并不难。
③“千里长江如一条玉带似的向东飘去。”这句话是属( )。
A.拟人句 B.比喻句 C.夸张句
( 6 )本文通过登玉峰山过程中所见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________的思想感情。3、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填空:
( 1 )课文中“我”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几次起伏变化。从课文中找出表现“我”的心情的词语。( 2 )“我”七八岁第一次写诗,妈妈的评价是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的爱;爸爸的评价是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的爱。这两种爱是________的,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________。正是这________的断言,使我走上了成功之路,从而阐述了事业的成功需要________又需要________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