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小学语文试题:六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

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

( 1 )将诗歌补充完整。
( 2 )用自己的话说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
(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
B: 从“只等闲”可以看出红军战士对敌人和困难的藐视及乐观的精神
C: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突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
D: 从“尽开颜”可以感受到红军因最后胜利即将到来而喜悦的心情
( 4 )“腾细浪”和“走泥丸”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 5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形成鲜明的对比,“暖”字表达了________,“寒”字让我们体会到________。
( 6 )本诗主要围绕“________”这个“面”,通过腾越五岭、疾跨________、巧渡________、飞夺________、喜踏________这五个具体的“点”,表现了红军________形象和________精神。
( 7 )“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原是“悬崖”,后才改为“云崖”。你觉得这样修改好吗?为什么?

考点:

答案:

( 1 )万水千山只等闲;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
( 2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 3 )C
( 4 )【第1空】夸张
【第2空】比喻
【第3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 5 )【第1空】巧渡金沙江的喜悦
【第2空】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 6 )【第1空】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2空】乌蒙山
【第3空】金沙江
【第4空】泸定桥
【第5空】岷山雪
【第6空】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
【第7空】革命乐观主义
( 7 )好。“云崖”着重体现了山崖之高,有高耸入云之感,用以突出陡征之路的艰险十分恰当,“悬崖”就显得普通了,从意境上说,“云岸”更好。

扩展学习

1、六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

【背景资料】《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的名篇之一。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

( 1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一句中,“咽”字如何理解?
( 2 )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马十分温顺,完全忠于人类。
B: 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喜欢这种压力。
C: 老马默默忍受着,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
( 3 )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你认为“老马”的形象代表着什么?
( 4 )评论家对于诗中“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的理解向来有争议,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前途的茫然。你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谈谈你的看法。

2、六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1 )解释词语的意思。

①喜:________

②潜:________

③润物:________

( 2 )第二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是:________.
( 3 )第一句写了下雨的________,赞美了这场雨来的________。
( 4 )最后一句是诗人夜晚对________景色的猜测。

3、六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转溪桥忽见。

( 1 )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________(词牌名 词题),“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____(词牌名 词题)。
( 2 )把下阕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转溪桥忽见。

( 3 )词中画线,的句子中,作者由________联想到了即将到来的________景象。
( 4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
B: 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C: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而忘了道路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 5 )这首词与《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你说一说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