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小学语文试题:五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

阅读综合训练。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③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⑤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释】①觅:寻找。②戍:防守。③暗:变得暗淡。④貂裘:貂皮裘衣。⑤空:白白地。⑥料:预料。

【资料】陆游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和流离的生活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一生都致力于祖国的统一大业。豪迈而悲壮是他一生诗词创作的基调,而诗词的主旋律就是浓浓的爱国情怀。以下选取的是陆游不同年龄阶段的诗作。

( 1 )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中表达了词人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 上阕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 “此身谁料”表现了抗金事业未成,作者心有不甘
D: “身老沧洲”写出了词人没料到这一生无为而终老,表达了对年华易逝的无奈
( 2 )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当年的“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与如今的“________,________”进行对比;“胡未灭”与“________”进行对比;“________”与“身老沧洲”进行对比。通过这些对比,表达了作者________之情,从中感受到词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爱国精神。
( 3 )“胡未灭,鬓先秋”写出了词人放眼西北,残虏未扫,回首人生,两鬟已苍的情境。“泪空流”中的“泪”是________之泪。坦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出了________,也写出了________。
( 4 )读了本首词及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陆游说些什么?

考点:

文言文阅读

答案:

( 1 )D
( 2 )【第1空】关河梦断何处
【第2空】尘暗旧貂裘
【第3空】鬓先秋
【第4空】心在天山
【第5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
( 3 )【第1空】忧国
【第2空】内心的失望和痛苦
【第3空】对南宋统治者不去抗金收复失地的不满和愤慨
( 4 )陆游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他一生都胸怀统一国土的壮志,生前最后一刻还在为国家着想。我感受到了他热烈、真挚的爱国情怀。我想对陆游说:您的爱国之情一直激励着无数华夏儿女,感召着无数胸怀家国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国少年,我将继续弘扬您的爱国精神,努力学习,发愤图强,为建设祖国作贡献。

扩展学习

1、五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 | 查看答案解析

诗歌鉴赏。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母亲在里头,

我在外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1 )读了这首诗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2、五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 | 查看答案解析

课外阅读。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1 )你觉得“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
( 2 )判断题,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意思是“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头发花白出征,夫人流下了泪水”。

②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中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景物。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 3 )找出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
( 4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五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理解。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1 )这首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儿可以看出?
( 2 )诗歌中,作者把乡愁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诗歌中,“一湾浅浅的海峡”是指________海峡。
( 4 )对这首诗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思念母亲、思念家乡之情。
B: 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伴随他一生的难以排遣的乡愁。
C: 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乡愁,表达思念祖国、渴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心情。
( 5 )朗诵这首诗歌时,语调与情感应该是( )。
A: 急速、悲壮
B: 欢快、幸福
C: 缓慢、忧伤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