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小学语文试题: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

在伯父逝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爱。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 1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此处是语言描写。
B: 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C: 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在夸自己记性好。
D: 这是鲁迅先生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
( 2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我”听懂了伯父的话,感受到伯父对“我”读书学习的关心。
B: “我”觉得伯父记性好,而“我”的记性差。
C: “我”并不明白伯父说的话的意思。
D: “我”感到伯父是在赞扬他自己。
( 3 )从笑谈读书来看,鲁迅先生是一个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珍惜时间的人。
B: 爱书如命的人。
C: 关心下一代的人。
D: 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的人。
( 4 )从文章来看,文章内容的特点是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以记事为主
B: 托物言志
C: 借物抒情
D: 以写人为主

考点:

语段阅读

答案:

( 1 )C
( 2 )A
( 3 )C
( 4 )A

扩展学习

1、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又到秋天

初秋的早晨已变得沉静,太阳也姗姗来迟了。天空抹上了一层淡淡的青灰,略显着忧郁的神情。秋天收敛起张扬,进入了沉思。

我们每每会被季节里异彩纷呈的景致感染,陶醉其中,而不能自拔。而我,似乎对秋天情有独钟;到了秋天,心中会自然涌动起一股缠绵的情谊。并且,只有到秋天,才会产生浓浓的醉意。我在秋天里徜徉,在秋天里沉醉,又在秋天沧桑的目光中,去感受她的静谧与安详。

秋天深情的回眸,是否会把我们带到遥远的岁月?我们曾经蒙昧无知,我们曾经天真无邪;我们曾经在无忧无虑中沐浴灿烂的阳光,呼吸洁净的空气;我们又曾经在童年的梦里编织绚丽的彩虹。

(有删改)

( 1 )根据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姗姗来迟:________

②无忧无虑:________

( 2 )秋天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在短文中找出来。
( 3 )“我”喜欢秋天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 4 )对短文最后一段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主要写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
B: 写出了作者对童年的留恋。

2、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理解,完成练习。

苇花温暖(节选)

①喜欢看初冬的芦苇,白茫茫的,好似原野提前飘落的雪。“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在元人黄庚眼里,平分秋色的是芦花和蓼花,蓼花以热烈为美,那芦花则是清淡传神。萧瑟之中舞动的柔软的苇花,已是初冬原野里的主角。

②关于芦苇的诗句散落在历史的书卷中,最初的,是来自《诗经》的“蒹葭苍苍……在水一方”,再没有哪一个词比“苍苍”更能写出芦苇的韵味,而这种韵味只有在秋冬之际才能体会得到。

③去看它们,在立冬,它们也立于苍茫中。收割过的大地平静、平和,它们宁静、宁和。走近一群无语的苇。想起那位叫苇岸的诗人,在每个节气的上午九点去观察、拍照、记录,收割大地上美好的意象。我只想收割往事,收割淡定。或者什么也不想,和苇花一起接受这入冬清澈的阳光。

④芦苇上的露水刚刚被朝阳晒干,身子骨似乎轻盈了不少,风很轻,苇花也微微舞动。它们能称为花吗?没有芬芳,没有娇嫩,灰白的一茎,也难怪清少纳言感叹苇花“全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地方”,可我还是执意把它们称为花,甚至比对菊更喜爱它们。它们持久、恬淡,在细颈的瓶里插了数月也依旧没有谢幕的意思。

⑤一些往事漫过记忆,像风轻盈地漫过苇花。村子里的人会有一些口口相传的方子,看病不需找大夫,哪一种植物的叶子治咳,哪一种草木的花驱毒,或是去火补虚。老人们常常如数家珍。看见母亲脸上手上的细痕.知道母亲去了苇塘,篮子里的芦根还要分给邻里一些。用它炖水喝,据说可以除燥,我们小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是燥的岁月里,也就当解渴的水,喝了一碗又一碗。

⑥最实用的,也是费了母亲数月工夫,集了蓬松松一包苇花,它们再也不能飞散时,是被缝进一个布袋里,枕在我们有梦的夜晚。至少,不用枕寒寒宰宰作响的稻壳芯的枕。

⑦苇花,从此和温暖关联。

( 1 )作者对苇花是一种( )的态度。
A: 敬佩
B: 喜爱
C: 可有可无
D: 讨厌
( 2 )作者为什么要在初冬去看苇花?
( 3 )作者对苇花“甚至比对菊更喜爱它们”,是因为________
( 4 )第①自然段中引用了元人的诗句“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5 )下列说法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苇花,从此和温暖关联。”这句话是对温暖母爱的怀念之情。
B: 文章最后一段巧妙照应文章的题目,起到篇末点题的作用。
C: 文章最后一段是对母亲为我们采集苇花缝制枕头这一往事的感受的概括总结。
D: 因为苇花开在初冬,天气并没有那么寒冷,所以它和温暖关联。

3、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①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②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③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④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⑤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⑥其实,竹节人的动作压根不由扯线人做主,那不过是在竹节间的线一紧一松间的胡乱耸动而已,可看上去,却挺像是那么回事。

⑦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

⑧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⑨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 1 )第⑤段中的“弄巧成拙”指的是________。
( 2 )体会竹节人搏斗中出现的有趣的情景,我们要关注第________至________段,从给竹节人________、________,感受到竹节人带给“我们”的乐趣。
( 3 )第________至________段,让我们体会到了“我们”对斗竹节人的入迷,从________、________,侧面烘托出竹节人游戏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满足。
( 4 )第①②段结尾都有“神气”一词,这是________的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