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试题: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非雪天不能读书(十四)
①读书不分四时。春天读书,有杏花春雨,别具一番风情;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也令人神往。而我半生读书,都似乎与杏花、春雨、莲叶无缘,飘满记忆中的是山乡茅屋的一天风雪。
②我年少时即插队山区,那里地旷人稀,劳动很紧张,每年繁忙的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常常是忙得两头摸黑。虽然有时雨天不出工,但能够留给我读书的时间毕竟太少,也太零碎。
③只有冬天,对我来说是奢侈(shē chǐ)的日子,会有整把整把的时日供我闭户读书,我可以在火炉里煨上几只红薯,让书香伴着苗条。书读足了,就从灰烬里拔出几只又香又烫的红薯香来吃,吃饭后又翻开喜爱的书来读。这种时日,我往往将平日里想读而无暇读的书堆满一床,逐本读过去,或者将一年中零零散散读过的书全翻出来,恣意地重读一遍。
④雪夜读书在我也是欢乐的事。一炉红火,满室雪光,四野静谧(mì)的落雪声,我时而默诵,时而低吟,一直到雄鸡初啼才恋恋不舍地吹灯睡觉。现在回想起来,我生平所读的书,在那些雪天里读的最多,也记忆最深。
⑤我常常思忖:为什么我一回忆起读书的生活,总是想到那些苦寒的雪天?难道我就没有杨柳岸边书相伴的日子吗?难道我今天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读书不值得留恋吗?可是近年来我的读书成了消遣,早期的锐志没有,更常常禁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许多书买来,一堆一堆还没翻过,有些只看了开头的几页就再也没有碰过。现在我似乎懂了:人的一生,可用来读书的日子数来不少,但真正用在读书上的时间却不多。读书,是需要一点生存压力的。清人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道,年轻时因家贫,他如饥似渴地借书读,做官后,生活安顺,书也“俸去书来”容易得到了,反而“素蟫灰丝,时蒙卷轴”,读书的时间反倒不多了。
⑥袁枚说的是书非借不能读,而我则想说书非雪天不能读。寒冬,是时令的雪天;艰难逆境,是人生的雪天;清静寡欲,是情志的雪天。雪天读书,正如旅人在风雪之夜里对家园的思念,更有一翻神思的投入和彻骨的深味。
( 1 )根据拼音,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wú xiá________ xiāo qiǎn________
yòu huò________ sī cǔn ________
( 2 )第①段中,“有接天莲叶相伴”一句,是由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的诗句“________”转化而来。春天读书,有杏花春雨,别有一番风情;
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也令人神往;
秋天读书,________;
冬天读书,________。
( 7 )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你一定读了不少书,有过不少的经历,感受或乐趣,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优美的语言传达出来。考点:
记叙文
答案:
( 1 )【第1空】无暇
【第2空】消遣
【第3空】诱惑
【第4空】思忖
( 2 )【第1空】唐
【第2空】杨万里
【第3空】接天莲叶无穷碧
( 3 )【第1空】满天
【第2空】欢乐
( 4 )可以有很多的时日闭门读书,享受读书带给我的无限乐趣。
( 5 )【第1空】时令
【第2空】人生
【第3空】情志
( 6 )【第1空】有红叶飘香,别有一番情绪趣
【第2空】有瑞雪洒窗,让人平心静气
( 7 )略
1、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国旗,冉冉升起
宽阔的长安街上,华灯还在淡淡的晨雾中闪烁,________的人已从________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急切地等待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升旗仪式的举行。
当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时,雄壮的军乐声划破长空,在广场的上空回响。矫健的国旗护卫队________地走出天安门,迈上金水桥。威武高大的擎旗手,肩扛国旗,在36名护旗手的护卫下,正步跨过长安街走向广场,他们身后是60人的军乐队。________的广场瞬时静下来,人们的目光集中到这支队伍上。迎着曙光,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________。
“敬礼!”
军人行军礼,少先队员右手高举过头顶行队礼,广场上15万群众凝视着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
庄严、肃穆、神圣。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升到旗杆顶。
广场上、金水河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________,热泪盈眶,仰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久久不愿离去。
( 1 )选择合适的词填到文中横线上。英姿勃发 冉冉上升 心潮澎湃 万头攒动 四面八方 成千上万
( 2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霎时——________ 迫切——________
注视——________ 威严——________
( 3 )解释下列词语。人头攒动:________
心潮澎湃:________
( 4 )本文描写了天安门前的一次升旗仪式,依次记叙的是________、升旗盛况、________、升旗后人们的心情。2、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 1 )这段文字写的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