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小学语文试题:五年级下册 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选段,回答问题。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 1 )写出文中最能体现司马迁人生价值的一句话。

( 2 )如何理解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这句话?


考点:

课文内容理解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答案:

( 1 )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 2 )

人都是会死的,有些人死的很有价值,有些人死的很不值得。


扩展学习

1、五年级下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课文《埃及的金字塔》片段后完成练习。

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千米的路程。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 1 )这段话介绍了胡夫金字塔________和________ 的特点。

( 2 )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你知道下列国家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物吗?

美国:________;法国:________ ;

印度:________ ;英国:________;

意大利:________ ;澳大利亚:________。

( 3 )本段中采用了多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①“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采用了 ________ 的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②“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采用了________的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③除此之外,本段还采用了________的方法,如“________。”

2、五年级下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课外阅读。

“虎癖”

崇山峻岭,古树参天。林中阴森森的,使人觉得毛骨悚然。施耐庵来到一棵大树前看了看,就顺着树干爬上去,坐在树枝上,机警地观察着四周,像是在等待什么。突然,一只梅花鹿“嗖”地从眼前蹿过,紧接着,一声雷鸣般的虎啸,从林中跳出一只斑斓猛虎。下面是一场饿虎扑食和梅花鹿逃生的惊心动魄的博斗,施耐庵看得如疾如呆,直到老虎离去多时,他才从树上溜下来,又转到别处观虎去了。

原来,施耐庵正在构思写作《水浒传》,为了突出英雄的神威,他计划在作品中多处写到打虎的场面,但自己从来没有见过山中老虎,对老虎的习性、生活动态和捕食情形,都只凭传说和想象了解一个大概,更没有见过猎人打虎的场面,这样写作品,怎能实际地表现老虎的凶猛和英雄打虎的神威呢?为了弥补这个不足,他就到深山里观虎来了,并且找了许多有经验的猎户,了解他们猎虎以及与虎博斗的情况。所以,后来施耐庵在写到解氏兄弟猎虎、李逵沂岭杀虎、武松景阳冈打虎时,都写得绘声绘色,栩栩如生。

( 1 )读短文,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山________岭 古树________天

如________如________ ________心动________

毛骨________然 ________如生

( 2 )施耐庵观察虎,不仅上深山________而且________。

( 3 )题目为什么要加引号?

3、五年级下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课外阅读。

耳朵在此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蚊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猪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在我……我的口袋里!”

( 1 )知县真正需要的是________,而不是________。师爷把________听成了 ________,也就买成了________。
( 2 )知县要买竹竿的原因是________。
( 3 )知县看到师爷买的是________,很生气,问“耳朵哪里去了?”这是知县问的“耳朵”指的是________,师爷听成了________。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