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试题: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哒哒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 1 )为什么说是雨点儿“逗引”我出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考点:
语段阅读
答案:
( 1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想穿新雨衣出门的急切心理。
( 2 )承上启下。由上文的写雨景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写的雨停之后安静的环境。
1、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课外阅读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限定为三斤。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 依靠)这三斤珍贵的水,而这些水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温顺的老牛(挣脱 甩开)了缰绳,闯到沙漠里运水车必经的公路旁。运水军车来了,老牛迅速冲上公路,司机紧急刹车,军车停了下来。老牛沉默着立在车前,任凭司机怎样呵斥(驱赶 驱使),它就是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双方仍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人和牛这样对峙着,运水车不能前进。性急的司机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仍然一动不动。
后来,牛的主人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瘦骨嶙峋的老牛。牛被打得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它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风,显得分外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三斤左右,放在牛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 叫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去。
( 1 )选择恰当的词语。全都________(依赖 依靠)这三斤珍贵的水,
老牛________(挣脱 甩开)了缰绳
任凭司机怎样呵斥________(驱赶 驱使)
似乎在________(呼唤 叫唤)什么。
( 2 )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温顺________ 热闹________
( 3 )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珍稀________ 疼爱________
( 4 )牛主人为什么那么残忍地抽打那头瘦骨嶙峋的老牛?_____A: 牛主人不喜欢这头倔强的老牛。2、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理解
竹 子
竹,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杆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然而,我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人誉为“岁寒三友”,历年竞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竹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往冬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竹子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作为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 1 )“息”字的解释有:①呼吸时进出;②停止;③消息;④利息。文中“息息相关”的“息”应取________种解释。“自强不息”的”息”应取第________种解释。( 2 )这段短文写了竹子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重点写了竹子的________。( 3 )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途写了竹子“全身是宝”。( 4 )“岁寒三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找出表现竹子强大生命力的语句;写出作者由竹子引起的联想。( 6 )“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这是一个________句,突出了竹子的品格是________。( 7 )读完全文,说说短文的中心思想。3、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生 活
①同是一条溪中的水,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用泥制的土杯盛它,那些既无金杯也无土杯的人就只好用手捧水喝了。
②水,本来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差别就在于盛水的器皿。君王与乞丐的差别就在“器皿”上面。
③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从沙漠中走来的疲渴交加的旅行者是最知道水的滋味的人;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来说是最宝贵的东西;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④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荫下的靠椅上,身边还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⑤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样的干渴,没有在烈日当头的中午耕过地,所以他不会觉得那么需要水。
⑥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
( 1 )第③段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请把关键句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