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小学语文试题: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富翁的梦

从前,巴格达城里有个富翁。他拥有许多金钱和房产。但由于他不善经营,花钱大手大脚,很快就坐吃山空,成了一贫如洗的穷光蛋。

一天晚上,有人托梦给他,说只要他去了埃及,就能富裕起来。于是,他就风尘仆仆赶到埃及,住进一家清真寺里。不想有个窃贼在清真寺隔壁行窃时被人发现,仓惶逃走了。巡警没抓到窃贼,却把这位巴格达人误当成贼,打过之后,投进了监狱。

七天之后,省长亲自提审。倒霉的巴格达人就向省长讲述了他的梦。省长听了哈哈大笑,说,“你可真蠢,我也曾做过三次这样的梦。那人对我说:巴格达城中心那个住宅的大花园的啧水下面有宝藏,让我去取。我才不相信这些哩,给你几块钱,快回巴格达吧。”

巴格达人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乡,因为省长讲的那个住宅正是他的家。回到家后,他立即去花园里找宝,终于刨出一只封了口的小坛子。他打开坛子,里面空空的。他不甘心,又伸手去摸,好不容易摸出一张字条,取出来一看,上面有一行小字:勤俭是致富的根本挫折是进步的台阶。

巴格达人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深刻的道理。第二天,他把唯一的房屋也卖掉了,用卖房得来的钱采购货物,去外地销售。他起早贪黑,精打细算,发展货源,拓宽销路,只几年工夫,就成了巴格达著名的富商。

( 1 )先补充成语,再连起来复述故事。

________手________脚 坐________山________ 一贫________

风尘________ 兴________采________ ________大悟

起________贪________ ________打________算

( 2 )读了这则故事你懂得了什么?写一写。

考点:

记叙文

答案:

( 1 )【第1空】大
【第2空】大
【第3空】吃
【第4空】空
【第5空】如洗
【第6空】仆仆
【第7空】高
【第8空】烈
【第9空】恍然
【第10空】早
【第11空】黑
【第12空】精
【第13空】细
( 2 )致富并没有捷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俭,才有可能成功。

扩展学习

1、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这样的中国人

今天的日本,最美丽的旅游城市,就是京都和奈良,一个世俗,一个出尘。

如果没有梁思成,早就没有京都,也没有奈良了。

1944年,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以免盟军轰炸时误加损伤。这份材料,是梁思成历尽心血完成的。

但梁思成希望美军能将另外两个不在中国的城市也排除在轰炸目标之外——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1932年,上海淞沪会战中,十九路军抗敌的前线,一个清华大学出身的年轻炮兵军官在激战中因无医无药殉于阵中。这个年轻的炮兵军官就是梁思成的亲弟弟梁思忠。

1941年,在成都,日军利用恶劣天气,以诡异的云上飞行方式奇袭中国空军双流基地,一个中国飞行员不顾日机的轰炸扫射,冒死登机,起飞迎战,在跑道尽头未及拉起就被击中,壮烈殉国。三年后,林徽因依然为这个战死的中国飞行员写了一首哀婉的长诗,叫做《哭三弟恒》。这个中国飞行员,就是林徽因的三弟林恒。

因国恨家仇,梁思成先生从不与日本人交往。在长沙大轰炸的烈火中,谦谦君子的梁思成怒吼出:“多行不义必自毙,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日本被炸沉的!”

所以当梁思成提出保护京都和奈良时,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决定,而且,也超出他的工作范围。但是,他依然这样做了,而且并不是临时起意而已。他的弟子罗哲文这样记载他们从事这项工作时候的情景:“他们住在重庆上清寺中央研究院……每天,梁先生拿过来一些图纸,让罗哲文根据他事先用铅笔标出的符号,再用绘图仪器绘成正规的地图。罗哲文虽然没有详问图纸的内容,但大体可以看出,地图上许多属于日本占领区的范围。而梁先生用铅笔标出的,都是古城、古镇和古建筑文物的位置。还有一些地图甚至不是中国的。当时罗哲文虽然没有仔细加以辨识,但有两处他是深有印象的,那就是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梁思成这样解释他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迂腐。而我胸中分明感到另一种感觉,那就是——高贵。高贵到野兽也无法夺去他胸中的仁爱与责任。

至今,依然有日本人认为当年侵略中国,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那么,有梁先生这样的中国人,就是在无言地告诉后人,日本人那时是在戕害一个怎样高贵的民族。

这一瞬间,我方才感到,林徽因选择的梁思成,是怎样的一个男人。梁思成,是那种胸中真正荣有大海的男人。谁能看到这片大海,谁才能配得上梁思成。

有人问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幸福吗?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在抗战中,他们曾共同守在贫穷的李庄。那时,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须穿上铁马甲才能坐直,体重降到47公斤;那时,林徽因在日日咳血的生死线上挣扎,“几个月的时间就毁灭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那是真正的受难,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每日伴随他们的是臭虫和油灯。

然而,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定居美国的时候,这一对苦难中的人拒绝了。他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徵因在回答"日本人来了怎么办"这句话时,平静而言:"门外不就是扬子江么?"

而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由于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1945年,盟军不得不做出对其进行轰炸的准备。而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标明详细文物地点的地图。

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徵因。

当抗战胜利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们竟然在李庄写出了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两个人那时每天为了这部书工作到夜半,竟然"欲罢不能"。

(选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梁思成: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申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②林徵因:建筑学家和作家。

( 1 )从叙述顺序来看,第五、六自然段都属于插叙,这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2 )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补写十五自然段"他们说"的内容。
( 3 )第十六自然段林徽因的回答,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或情感?
( 4 )第十九自然段中的两个"竟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 5 )文中的梁思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

2、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大草原

这里的天格外蓝,空气也特别清新。白色的羊群在绿草地上悠闲地散步,就像绿地毯上绣着的白色大花。牧羊人骑着飞驰的骏马,挥舞着羊鞭,唱着那动听的牧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嘹亮的歌声,传四方。啊,美丽的大草原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 1 )在文章中找出一组意思相近的词语。

( )-( )

( 2 )根据词意,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清爽新鲜 ( )

生命力旺盛 ( )

( 3 )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3、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课内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天晚上,我在机场候机,离飞机起飞还有好几个小时,我在机场商店里找到了一本书,买了一袋甜饼之后找个地方坐下,悠然地看起书来。

②我沉浸在书里,却无意中发现,坐在我旁边的男人,竟然如此无耻,从放在我们座位中间的袋子里抓起一块甜饼,随手塞进嘴里。

我试着回避这件事,避免大发脾气。我读着书,使劲嚼着甜饼,可那个“偷饼贼”继续在减少我的甜饼。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越来越气愤,我想:“如果我不是这样宽容,我一定打得他鼻青脸肿!”

④我每拿一块甜饼,他也跟着拿一块。当只剩一块时,我猜测他会怎么做。

⑤他的脸上浮现出笑意,并且略带拘谨,他抓起了最后那块甜饼,把它分成了两半。他递给我半块,自己吃了另一半。

⑥我从他手中抢过半块饼,并且想道:“天哪,这个家伙还真有点意思,但却很无礼,他为什么连感谢的话都不说一句?”

⑦当我的航班通知登机时,我如释重负般松了口气,我收拾起自己的物品走向门口,拒绝回头再看一眼那个无礼的、忘恩负义的人。

⑧我登上飞机,坐到自己的座位,然后找寻我那本已经快看完了的书。当我把手伸进行李包,我因意外而惊讶得目瞪口呆。在我面前的是我那一袋甜饼!

⑨“如果这是我的,”我喃喃自语,“那另一包就是他的,而他却尽力与我分享!”可是太迟了,已经无法道歉,我是那样地难过,那个无礼的、忘恩负义的偷饼贼,恰恰是我自己!

( 1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的心情在不断变化,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方格里。

(悠然)→________→________→(惊讶)→________

( 2 )第③自然段中“我试着回避这件事”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 3 )读到文章第⑧⑨自然段,你感到意外吗?下列关于“意外”的说法,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偷饼贼”不是那个男人而是“我”。

②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我”是一个品德有问题的人。

③结尾出现了大转折,这样的构思新颖独特,能吸引读者。

④文章结尾跟前文相矛盾了,说明了前文的内容是毫无意义的。

( 4 )当“我”知道“我”才是那个偷饼贼,再回想起“他的脸上浮现出笑意,并且略带拘谨。”(第⑤自然段),可以推想“他”当时)
A: 感觉很不好意思,吃了“我”那么多的甜饼。
B: 甜饼只剩最后一块了,决定留着给他自己吃。
C: 甜饼只剩最后一块了,但愿意跟“我”分享。
D: 甜饼只剩最后一块了,犹豫着不知该怎么办。
( 5 )在你看来,那位男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我觉得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理由是________

( 6 )请你给这篇文章取个恰当的题目,写在开头的横线上。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