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试题: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赋得永久的悔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待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待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_____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了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_____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_____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 1 )从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________母亲。
赡养 侍奉 迎养
世界上________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________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虽然 无论 不但 但是 都 而且
( 2 )本文所说的“永久的悔”指的是什么?________
( 3 )本文中的母亲有哪些特点?________
考点:
课文内容理解 记叙文 怀念母亲
答案:
( 1 )【第1空】迎养
【第2空】无论
【第3空】都
( 2 )【第1空】不该离开故乡,不该离开母亲。
( 3 )【第1空】出身贫穷、生活贫困、牵挂儿子。
1、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迷途笛声
那年我6岁,离我家仅一箭之遥的小山坡旁有一个早已被废弃的采石场,父母不准我去那儿,其实那儿风景十分迷人。
一个夏天的下午,我随一群小伙伴偷偷上那儿去了。可是,我们穿越了一条僻静的小路后,他们却扔下我,奔向更危险的小路了。
他们走后,我惊惶失措地发现,无法找到回家的那条小路了。我像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钻,衣裤上挂满了刺,太阳已经落山,此时此刻,家里一定吃晚餐了,父亲正盼着我回家……想着想着,我不由得背靠着一棵树伤心地呜呜大哭起来……
突然,不远处传来了声声柳笛,我像找到了救星,急忙循声走去。一条小道边的树桩上坐着一位吹笛人,手里还正削着什么。走近细看,他不就是被大家称为“乡巴佬”的卡廷吗?
“你好,小家伙。”卡廷说,“看天气多美,是出来散步的吧?”
我怯生生地点点头,答道:“我要回家了。”
“请耐心等上几分钟,”卡廷说,“瞧,我正在削一枝柳笛,差不多就要做好了。”
“完工后就送给你吧。”卡廷边削边不时地把未成形的柳笛放在嘴里试吹一下。没过多久,一枝柳笛传到我手中。我俩在一阵清脆悦耳的笛声中,踏上了归途……
当时我心中只充满了感激,而今天:当我自己也成了祖父时,却突然领悟到他用心良苦。那天他听到哭声时,便断定我迷了路,但他并不想在孩子面前扮演“救星”的角色,于是吹响柳笛以便让我发现他并跟着他走出困境!卡廷先生以乡下人的淳朴,保护了一个小男孩强烈的自尊。
( 1 )为下面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削柳笛________
A.xiāo | B.xuē |
给予________
A.gěi | B.jǐ |
奔向________
A.bēn | B.bèn |
①离我家仅一箭之遥的小山坡旁。
②我们穿越了一条僻静的小路。
③那儿风景十分迷人。
④那天他听到哭声时,便断定我迷了路。
( 3 )判断对错。①“我俩在一阵清脆悦耳的笛声中,踏上了归途……”句中省略号省去了“我俩”如何回家的情景。________
②“看天气多美,是出来散步的吧?”这句是反问句。________
③“走近细看,他不就是被大家称为‘乡巴佬’的卡廷吗?”这句是反问句。________
( 4 )仔细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并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①“当时”是指________的时候。“今天”是指________。
②“领悟”的意思是________。
2、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 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
3、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砸 锅
生活中,事儿没办好叫“砸锅”。人们为什么这么说,“砸锅”最初指的是什么,它是因何而来?
“砸锅”一词源于戏曲行业,是戏曲界的行话。在戏曲表演中,经常出现不同剧种的演员同台演出的现象,人们称这种现象为“两下锅”或“三下锅”。这里的“两”和“三”指的是两种、三种;“锅”自然指的是戏曲。“两下锅”“三下锅”指的就是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表演形式。采取这种演出方式,并不是说各种戏曲杂糅在一出戏中演出,而是各戏种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