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试题:六年级下册 现代文阅读
烧饼葛(节选)
①每天凌晨四点半,小葛照例起床忙碌,烧水、和面、醒面;剁馅,搅馅上劲;五点四十分,面醒透,开始一遍遍折叠面坯,刷油;之后才是揪坯子包馅,擀薄面饼,撒芝麻;五点五十五分,第一炉饼入炉;五点五十八分,给要上学去的孙子买烧饼的老人家已经在排队,心急火燎地抻着脖子看,第一炉饼是否能轮上自己。
②小葛是搞限购的,七点前的高峰时段,每人限买六个。他很牛,别看满头面粉就像在他的头发上来了一场雾凇,冬天,零下五六摄氏度的天,夹袄也不能有袖子(不然,伸胳膊到炉内贴饼不利落),冻得通红又烤得通红的两条光胳膊上,戴一副花护袖,样子滑稽。但他就有通身的本事,让白领们也寻香而来,先把车停在老远的停车场,穿小巷、过窄桥,再穿小巷,到他这里来,老老实实排长队。
③小葛有啥本事?原来,如今打烧饼的人技艺下降,有馅料的烧饼几乎全赖电烤箱烤制。小葛的烧饼,敢包着鼓鼓的馅料下火炉,钳上来不掉酥皮不破相,真是本事;会吃烧饼的人,好的就是烧饼咬开的第一口,扑鼻的烟火气。按小葛的话说,电是死的,炉火是活的,电烤箱烤出来的烧饼,就像“做题做呆了的傻小子”,单是熟了,一点香气和趣味也无。炉火燎出来的烧饼,香气是立体的,这一面和那一面、外壳和内芯的香气完全不一样;火候恰到好处时,烧饼壳上的白芝麻都被燎成金黄色;做馅料的野葱和萝卜丝,辛辣劲全无。骨子里的甘香绵柔,一层层发散出来。
④小葛凡事爱琢磨,这跟他的经历有关。在小葛的老家,男孩子若是子承父业要做烧饼的话,一般从十八岁就开始练习各道工序了。小葛心高,高中毕业后,在外面换过四五份工作,保安、仓库保管员、安检员、流水线上的操作工,都干过,这一耽误就是十年。母亲一直担心家传的好技艺会断了档,父亲却说,你由他去,心里不甘愿,打出来的烧饼没人吃。
⑤果然,到二十九岁,小葛带着老婆孩子回了家,恳求跟父亲学做烧饼。父亲说,好哇,老规矩,先揉半年面。把面揉活了,我再教你第二步。
( 1 )解释词语。①照例:________
②心急火燎:________
( 2 )选文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考点:
记叙文
答案:
( 1 )【第1空】①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第2空】②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 2 )①小葛每天早晨做烧饼的情形。②小葛技艺高超,烧饼深受欢迎,高峰时段须限购。③小葛对炉火和电烤箱烤制烧饼的特点的分析。④回忆小葛做烧饼前和决心跟父亲学做烧饼的经历。其中第(2)(3)两件事写得详细;第①④两件事写得简略。
( 3 )小葛是搞限购的,七点前的高峰时段,每人限买六个。
( 4 )B
( 5 )不同意。文中的小葛用心制作烧饼,真材实料,工艺传统,深受大家喜爱。他传承的不仅是一种传统手艺,更是一种朴素而深刻的价值观。
1、六年级下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花灯
节日往往最能集中地表现一个民族的习俗和欢乐。西方的圣诞、复活、感恩等节日,大多带有宗教色彩,有的也留着历史的遗迹。节日在每个人的童年回忆中,必然都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多么穷的家里,圣诞节也得有挂满五色小灯泡的小树。孩子们一夜醒来,袜子里总会有慈祥的圣诞老人送的什么礼物。圣诞凌晨,孩子们还可以到人家门前去唱歌,讨点零花钱。
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五月吃上樱桃和粽子了,前额还给用雄黄画个“王”字,就是为了避五毒。纽扣上戴一串花花绿绿的玩意儿,有桑葚、有老虎什么的,都是用碎布缝的。当时还不知道那个节日同古代诗人屈原的关系。多么雅的一个节日呀!七月节就该放莲花灯了。八月节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挂彩的兔儿爷供供。九月登高吃花糕。这个节日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
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我小时候,大商家讲究“上板”(停业)一月。平时不放假,交通没现在方便,放了假店员也回不去家。那一个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亲了,剩下掌柜和伙计们就关起门来使劲地敲锣打鼓。
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从初十起就热闹,一直到十五。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有圆的、方的、八角的,有谁都买得起的各色纸灯笼,也有绢的、纱的和玻璃的。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另外有一种官府使用的大型纸灯,名字取得别致,叫“气死风”。这种灯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风怎么也吹不灭,所以能把风气死。
纽约第五街的霓虹灯倒也是五颜六色,有各种电子机关,变幻无穷;然而那只有商业上的宣传,没什么文化内容。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和团长廊的雕梁画栋,有成套的《三国》《水浒》或《红楼梦》。有些戏人儿还会耍刀耍枪。我小时最喜欢看的是走马灯。蜡烛一点,秫秸插的中轴就能转起来。守在灯旁的一个洞口往里望,它就像座旋转舞台:一下子是孙猴,转眼又出来八戒,沙和尚也跟在后面。至今我还记得一盏走马灯里出现的一个怕老婆的男人:他跪在地上,头顶蜡扦,旁边站着个梳了抓 的小脚女人,手举木棒,一下一下地朝他头上打去。
灯,是店铺最有吸引力的广告。所以一到灯节,哪里铺子多,哪里的花灯就更热闹。
60年代初的一次春节,厂甸又开市了。而且正月十五,北海还举行了花灯晚会。当时我一边儿逛灯一边儿就想:是呀,过去那些乌七八糟的要去掉,可像这样季节性的游乐恢复起来,岂不大可丰富一下市民的生活。
( 1 )文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五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七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
八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九月节日名为________,习俗是________。
以上的月份指的都是________历月份。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________,在________历________月,习俗是________。
( 4 )作者介绍中国人过春节的情况,为什么要先写西方人如何过圣诞节?2、六年级下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 1 )在这个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有几次做出了回答?3、六年级下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贺年卡
文/张爱玲
一大堆贺年卡一会儿就涂抹完了。
突然记起那满满一大盘姜丝肉,我忍不住笑,记起王老师。那时我在绥化师专上学,迷上书法。恰好哈尔滨有一天大型书法展览,王老师组团参观,我作为唯一的女生参加。王老师自学成才,教学严谨,训起人从不留情面,我一直怕他。临行前一天,他下令:“明天早晨三点钟集合。”然后挨个儿打量一遍男弟子,绝不客气地笑了笑,“晚了就别去,我不等。看谁能睡懒觉。”
王老师惟独没有打量我,他最相信我这个用功听话的女弟子了。可女弟子兴奋了半宿才睡着,一睁眼就四点了,血往上涌,头发竖起,脑袋一下大了许多。
跑到校门口,没人,腿一下就软下来。
“你可来了。”
吓我一跳,是同行中的一位,就站在附近。我有了点儿安慰:“你也起来晚了。”
“我们都等你呢,王老师他们在北门。我们也不知道你住哪儿,在楼下喊过半天呢。”说完,他快跑着叫人去了。
我既高兴又紧张,听见一片脚步声过来,远远地偷看一眼,就讪讪地堆出一脸笑,等着挨训,王老师却只说了句:“快走吧。”
因为我的迟到,误了第一班火车。刚坐上第二班火车,我又开始头晕、恶心,哪好意思声张,只好硬撑着。
要吃饭时再也撑不住了,赶紧告退:“我先出去一下。”吐出点儿东西,觉得好多了,擦汗时才看见王老师正焦虑地站在一边,我说:“好了,没事了。”他却坚持派两个高年级男生陪我去医院。我不高烧,医院不给急诊,他们还和医生吵了一架。
王老师见我没事,便断定:“准是你胃不好,胃寒。”特意为我要了一大盘姜丝肉,我从不碰姜,胃也好,绝无胃寒,但在王老师的注视下却大口大口地吃了许多,我觉得吃药似的大口大口吃姜丝肉是我最好的表达方式,最好的检讨和道歉。王老师看出我的努力,放心了:“这菜比吃药灵,吃完就好了。
毕业后,忙于工作和创作,我只好扔下书法。每每想到有悖于老师的期待,总很内疚。但我敢说,从王老师那里,我学到的决不只是怎样持笔挥毫写柳体字。
严谨:________
讪讪地:________
有悖于:________
内疚:________
挥毫:________
( 2 )王老师最初给“我”的印象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