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历史沿革与简介
一、创办伊始(解放前)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邑人仲鲁才在保婴阁民亲学堂旧址创办私立初等小学堂二个学级。聘叶静川为校长,张应磊、朱鹤生,张芝(字蔚丹)为教师,校长叶静川治校有方,教师教学认真,被江苏省督学誉为"江南模范小学堂"。
民国初年,学校由县"劝学所"接管,改为公立学校,更名"松江市立西区第四初等小学校",后又改称"第十一国民"学校,叶静川任校长。
1924年,陆规亮(江苏省督学),张芝(县议长)等积极支持办学事宜,以第十一初等国民学校为基础,并人第十二、十三、十四3所初等国民小学校,成立松江县立西区联合高等小学校,并成立校董会。
1927年春,松江光复,县教学局派人接管学校,改名为"松江县中附属小学",撤销校董会,改为校长制,更名松江县中附属学校。"四一二"政变后,又改名为松江县立笫九小学,后随地名改为松江县立西渡小学,徐彭祖担任校长,办学成绩在每届全县会考中名列前茅。为便利远道学生和外县(包括金山、青浦)学生入学,还招收男、女寄宿生近四十名,宿舍起初借用许修来民房,后向教育局申请拨款造一幢平房(214.2平方米宿舍),盛极一时。1936年,学校设班级20个,教职员工30余人,学生超千人,列全县之冠。
1937年,日军侵华,学校停办。1938年初夏复校,校名保婴阁小学。是年冬,又更名为松江县立实验学校。1942年,学校发展到20个班,30余名教师,学生近千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改名为松江县永丰镇中心国民学校。祭江亭、李塔汇、石家浜、杨家村等10余所国民学校划归学校辅导区。
1947年4月,永丰镇与跨塘镇合并后,遂改名松江县永塘镇中心国民学校。1948年永塘镇与鹤汇乡合并,又改名松江县永鹤镇中心国民学校,同年八月县局派省女中高师毕业生葛邦复来校任校长。
二、解放初期(49年5月--1966年)
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三日,本县解放,军管会派军代表季永洲、陆成等同志来校接管。组成校务委员会,推选沈雨若、单笑生老师为负责人,以后县文教局宣布沈雨若为代理校长。
1950年初,学校改名公立松江小学,定为松江全专区重点小学。曾创办《新松小》学刊,发往全区各县中小学校。学生数扩大到小学部24个班,附设幼儿园3个班(大、中、小班)。此时,校邻许云麒、姜爱华夫妇将祖遗许修来大院(包括明代建葆素堂及文物)无偿赠给学校,扩建6个教室。
1952年,学校改名永丰中心小学。1952年后定名为永丰中心小学,辖九曲、蒋泾、祭江亭等小学,生源远到本县城西,天昆,古松等区,金山、青浦等外县学生也慕名远道而来。
1961年,学校借用年丰人寿桥南堍雷宅民房,增设3个民办班。公、民办教师编制不同,但民办班学生德智体的发展与公办班无异,到一九七一年,三个班全部转为公办,民办教师也列编为公办教师。
三、文革十年(1966-1976)
一九六五年春,城乡镇派"四清"工作组进驻学校,进行"四清"运动。四清后期,紧接着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领导靠边,随着运动的深入,一九六六年底停课,教师外出串连,学生在校学成人的样,组织"战斗队"占据校舍、校具作为战斗队的保垒,据点,亦有外出串连的,一九六七年二月复课,当时教学秩序混乱,极不理想。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镇革会派工作组进驻学校,一九七二年三、四月间,工人宣传队,相继进驻学校。一九七四年、七五年,县教育局拨款,将原属危户的老教室拆除后,建造二层教学楼两幢,计787.4平方米。
十年文革内乱中,一度更名为"永红小学"。
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了"四人帮",七七年十二月,各乡镇撤销了教育卫生组,学校业务领导又归县教育局主管,学校行政恢复了校长制,取消革委会。
四、改革发展(1978--2002.7)
1978年5月,复名永丰中心校,辖九曲弄小学、建新小学。当时李中竹担任永丰中心校支部书记和校长,另有支委2人,设置教导处。8月,向阳新村配套的3层教学大楼落成,建筑面积2197平方米,作学校分部校舍(占地面积3247平方米)。原包家桥附设幼儿园6个班和一、二年级迁入新校舍。从1977年期起学校一直是市体锻达标现金单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史奠定了新的里程碑,教育战线冲破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框架,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准则,延长学制,小学恢复六年制,当年三年级读完后按年龄、智力,分别编入"小四"、"大四"。一九八一年下半年改名松江县永丰小学,占地面积2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484平方米。84年起被命名为上海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
1987年8月起,全部移交给松江三中,许修来捐赠给本校的房屋1963年由县局安排借用给交通运输局船民子弟小学,1985年子弟校撤销,又给了松江三中做食堂。原来本校共占地面积34.19亩,其中校舍总面积为5705?。八二年评为改善办学条件二等奖,八三年图书室评为一等奖,分别奖励2千、3千元作更新添置设备器材用。八三年,仪器室评为92.5分,八七年第二次评比得96分。
1988年,幼儿园低级部从向阳新村分部校舍迂回总部(松江三中迁入分部址)。1990年7月,附属幼儿园单设为松江县永丰幼儿园。
八七年七月,唐仁余任永丰小学书记。八八年学校在松江县第四届小学生运动会上,男女总分均得团体第一名,校评为上海市体育先进集体,1名体育教师评为全国优秀选手启蒙教练员。
八九年,学校进行"五爱"教育。8月24日陈源德任永丰小学校长、书记。全校教职工认真抓常规教学工作,着力培养88、89届进校的新教师。召开第三届第一次教职工大会,议题《健全和理顺学校规章制度,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实施文明组室评比,以教育教学奖,团结协作奖,卫生文体奖,拉开教师奖金档次,激励机制。学校连续五年评为"健康杯"优胜学校,连续1 2年成为市体锻达标先进学校。李敏学生在市第四届小学生运动会上分别打破县小学生保持6年之久的跳远、跳高纪录。
九O年,在学习陶行知活动高潮推动下,教师以《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为纲、党支部制订党员三年目标要求、党员素质目标、廉政制度,评议制度,提出"党政干部带一个组,党员联系1-2名教师"口号,落实双基教育。6月7日学校举行一月一校一交流活动,全县教导主任、德育教研组长来校现场观摩,南汇县40位小学领导也参加。2月25日副县长倪映文来校视察工作,提出:提议县人大会议批准,拆除校门口旧房,建造1000?新教学大楼。九O年七月体制改革,永丰小学和永丰幼儿园分开,各为独立行政单位。
91年沈建华任永丰小学校长。全校轰轰烈烈学习"二史一情"初期规划,力争在3-5年内把永丰小学建设成花园式学校。教学上以九三教材改革为思路,制订《永丰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若干规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学校保持体育传统项目优势,在科技、艺术薄弱项目上有所突破,十月十八日工会评为局先进工会,十二月十七日少先队评为全国红旗大队。九二年十二月学校落成1017?新教学大楼。
九三年二月永丰小学通过郊县小学校具和教学仪器设备验收,通过九年义务教育验收,入学率、巩固率、升初中率、校舍达标率均100%,上岗符合率和课程开设率均100%,上岗达标率92.5%(标准85%)学校再荣获市体育先进集体。
九三年八月方锡斌任永丰小学校长书记,提出"双争双抓"的办学思路,实施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即争创文明单位,争创行为规范示范校,抓双基落实,抓质量稳步提高,开设工艺、船模各类艺术18个,在市县各类竞赛中多次得奖。
九五年四月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第二届农民运动会欢呼队,支部组织党员赴青浦革命纪念馆参观,学校举行第二届艺术节,十月学校评为全国"双有"活动先进集体。
九六年七月学校出版自编刊物出《永丰教坛》2集,开展了第四届"永丰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课,陈炯炯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出。学校确定每年四月为"体育卫生保键月"并举办体育节。在县中小学生迎新文艺汇演活动中,学校歌舞"十八颗青松"获一等奖。
九七年三月学校通过行为规范示范校验收,四月少先队评为全国雏鹰大队,十月召开少先队第十三届少代会,建立永丰小学家长委员会,分层次指导开展家庭教育,坚持开展日常校规评比,进行永丰杯竞赛。五月学生进行"爱我中华,知我香港"知识竞赛,教师进行第三次普法、香港回归知识考核,学校评为"全国迎回归大型系列活动先进集体和优秀组织工作奖", 10人获全国奖,10人获市级奖,7人获县级奖,
九八年二月市人大,市教委对校舍更新工程进行评估。三月在县体育工作会上学校作经验介绍,四月组建新一届永丰小学党支部,学校四月实施教师聘用合同制。六月15日,学校家长学校接受县级验收。
1998年撤县改区,学校易名松江区永丰小学,校址在中山西路140号。2001年,全校有学生685人,18个班,教职员工70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33人)。校园内有百年腊梅树1棵(市级保护)。七月学校班子作了调整,方锡斌为校长,申伟英任副校长,王婉英为支部书记,学校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形成办学的特色,编印《永丰教坛》,以课改为载体,青年教师陈炯炯在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上得到二等奖。举行第四届校艺术节确定《绿色与环境》、《戏曲与音乐》为特色实验项目,倡导教师学电脑,讲普通
上海中考信息
上海学校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