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上海 >>上海市 >>闵行区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
电话 : 021-64921203
地址 : 上海市闵行区莘沥路203号
中考网 : 上海 | 上海市 | 闵行区
高考网 : 上海 | 投票
学校简介 :

  闵行区实验小学是一所创始于1905年的百年老校,现座落于闵行区莘庄镇莘沥路203号,校园占地面积24亩,现有教学班27 个,学生1200多名,教职工101名。

  学校现为全国实验学校教育科学研究会团体会员单位,上海市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上海市小学日常行为规范铜牌校,上海市教学常规管理示范校,上海市小学活动课实验基地,上海市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研究会实验基地。曾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上海市优秀家长学校,上海市校园环境绿化先进集体、上海市爱国卫生先进集体等。87年至今,学校连续七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一流的学校,要有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环境。闵行区实验小学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更新与完善办学设施,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目前,学校拥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实验室、劳技室、语音室及美术、唱游、舞蹈、计算机等专用教室;具有近200个教育信息点的校园网已经开通,教师办公室安装了电脑,接入了宽带;所有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校园“数字化”装备加速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推动了学校教学改革。

  近年来,学校坚持“助人发展,助人成功,助人和谐”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理念,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6名,大专学历47名,已进修研究生课程班的教师3名,正在进修本科的30名,正在进修大专的17名,每一学科都有市区级教学骨干。近年来,先后有43人次青年教师在市区级各类教学评优中获等第奖,教师中涌现了市“三八”红旗手,市女职工标兵,市“十路百佳”青年人才,市十佳英语青年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园丁奖,区十佳爱生模范,区人民教师金银奖章得主等,93年至今,有近20 名青年教师被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被命名为全市普教系统首家“共青团号”青年集体,科技教研组被评为“市红旗文明岗”,英语教研组被评为“上海市红旗文明班组”。

  几年来,学校以“科研促课改,向科研要质量”为办学宗旨,教科研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学校现已建立起规范的教科研工作管理网络和课题网络,现有市级课题6项,区级课题20多项。93年以来,学校获区级以上教科研成果奖55项,其中获区教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教师在区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文章200篇,广大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提高了教学业务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91年秋,学校被列为上海市26所课程教材改革试点校之一,至96年秋完成了第一轮五年的课改试验任务。作为对我校五年课改工作的充分肯定,97年1月14日,“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总结交流现场会”在我校举行,市人大主任龚学平(原副市长)及各区县长、教育局局长、有关高校领导等一百多人出席了大会。98年底,学校被定为市二期课改研究基地,目前起动工作也全面展开。

  97年9月,学校根据教改形势及闵行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创办了“闵行区实验小学寄宿部”,并以《小学寄宿生的教、养及其管理模式》为课题进行研究,现有一至五年级寄宿学生一百二十多人。

  近两年来,学校以“合作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培养富有爱心,具有合作精神和发展性学力,能竞争、善合作、勇创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小公民为教育目标,从管理格局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课题研究的开展,校园文化的营造,教学模式的探索,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着手,积极进行“合作发展”教育策略的研究。现学校已形成英语口语、课外阅读、科技等多项办学特色。


学校简介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闵行区实验小学,学校现有莘松、春城和景城三个校区,共51个教学班,近2100名学生,158名教职员工。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先进,校园网覆盖到校内每一个教育教学活动场所,每一间教室均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校内标准化微机房、美术室、舞蹈房、室内体育馆、塑胶跑道等一应俱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人文化的校本管理,研究性的改革实践,锤炼与培养了一支“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国家级骨干是1名,中学高级教师2名,区兼职研训员3名,市区级骨干教师数十名,有数十人次获市区各学科教学评优一二等奖,语文教研组被命名为上海市“共青团号”青年集体,数学教研组被评为上海市“巾帼文明岗”,英语教研组被评为上海市“红旗班组”等。

获得荣誉
1959年列为上海县重点小学;

1960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先进集体;

1978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推广普通话工作先进单位;

1980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先进集体;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

1987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教育先进集体,少先队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

1988年被评为上海市卫生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

1989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小学体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体育达标先进学校;

1990年被评为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红领巾读书读报先进集体,上海市《国家体育标准》达标先进集体;

1991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电化教育先进单位,上海市读书用报先进学校;

1992年被评为上海市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先进集体;

1993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储蓄工作先进集体;

1994年被评为上海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先进集体,上海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实验基地;

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成为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成为全国实验学校教育科学研究会会员,上海市优秀家长学校,学校语文学科组被评为上海市“共青团号”青年集体;

1996年少先队被评为上海市雏鹰大队,全国雏鹰大队;

1997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绿化环境卫生先进集体;

1998年被评为上海市第四届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学校英语学科组被评为上海市文明班组,学校科技学科组被评为上海市红旗文明岗;

1999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教育系统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无烟单位,上海市绿化环境卫生先进集体,上海市第三届科技节先进集体,上海市文明食堂;

2000年被评为上海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上海市影视教育工作先进学校;

2001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中小学生读书活动先进集体,学校数学学科组,上海市巾帼文明岗;

2002年被评为上海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爱国卫生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读报用报先进学校,学校英语学科组被评为上海市红旗班组;

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绿化环境卫生先进单位;

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爱国卫生先进集体,少先队被评为上海市红旗大;

历史沿革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创建于莘庄镇城隍庙的格思堂??蒙正学堂(实验小学前身);[1]

1909年(清宣统元年)更名为迪新学堂;

1912年(民国元年)改名为莘庄乡立第一国民学校;

1928年(民国十七年)与松江县第六高等小学合并,改名为松江县第六小学;

1929年(民国十八年)改名为莘庄小学;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大部分校舍毁于大火;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剩余校舍被入侵日军拆除,学校被迫停办;

1941年(民国三十年)由地方人士募捐集资修复校舍开学;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同时又在西街乐善堂分设4个班级;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改名为上海市第二十六区莘庄国民学校解放后学校由上海市龙华区文教股接管;

1951年2月改名为莘庄镇小学;

1959年2月列为上海县重点小学;

1961年划归莘庄公社管辖;

1962年改名为莘庄镇中心小学;

1969~1977年学校下放由莘庄公社莘北、青春两个大队联合管理;

1978年2月再次列为上海县重点小学;

1978年10月划为上海县教育局直属单位;

1979年1月改名为上海县实验小学;

1987年学校分为总部、分部;

1988年分部脱离;

1991年9月学校定为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整体试验学校;

1993年改名为闵行区实验小学(沿用至今);

1999年9月成为上海市二期课改基地校和华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实验校;

2004年5月命名为全国“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校;

2004年9月扩大办学规模,开办“春城校区”。

现状
1999年9月?2004年5月,本校作为闵行区第一批“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的实验校,全程较深入地参与了五年“新基础教育”发展性推广性研究。五年艰辛的“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与探索,使学校在办学理念、管理机制、课堂教学以及德育活动等方面发生了较系统与显著的变化。下面,从“优势与潜力”和“问题与不足”两方面对学校的现状作具体分析: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

1、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系统实现了整体的转变。以往,虽然我校是一所实验性小学,但在办学上则与其他面上的学校没有多大的差别,每年基本上都是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布置来开展学校的工作。有时虽然也承担一些市区级的研究课题或是项目,但我们改革的思路和目光则始终仅停留在某一观念或是某一领域,校长以及学校的办学思路往往是“点状”地集中在一些所谓的“热点”问题上,在对学校教育的目标、价值,对教师观和学生观等方面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上,均处于相对狭义和片面的状态。五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使我校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系统实现了整体的转变,逐步形成了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校本管理思想和办学理念:即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从情感领域入手,关注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精神生命状态,通过合作的形式创造和谐的氛围,引导师生在共同参与和主动体验中转变价值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生生和师师关系,以此推进高质量的积极有效互动,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体验职业内在的生命价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有幸福的童年,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师生主动健康发展。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校长、中层以及部分骨干教师,已善于用自我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来主动审视和策划各项工作任务或是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从而使学校横向和纵向的各项工作逐步实现了有机的联系和互相。  

在教师的发展观方面,我校逐渐由注重对教师规范性的管理转向对教师生存方式和人生价值的引导,由注重对教师布置性的管理转向对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和激发,引导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体验和认识到教师职业特有的丰富性、唯一性,让教师珍惜和把握自己与学生这样一种每天在流淌的生命过程,体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我的成长与价值的体现,让教师在精神上有不断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在学生观与活动观方面,我们的教师通过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和班集体的“小干部轮换制”、“校园小当家”等改革实践,真切地感受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班级还给学生”等“新基础教育”理念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教师主动研究学生,主动寻求教育和发展资源,主动反思与重建的意识增强了。在开展各项活动时,教师都会主动地深入学生,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关注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分配给学生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适时与均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单向的讲授少了,关注的是师生思维的一种互动与应对,是师生互动过程中一种信息的捕捉,老师常常会以倾身或是凝神的倾听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常常会以适时的点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里充满的是一种师生共同教与学的乐趣,是一种民主与尊重的融洽……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

2、管理机构的适时调整与学校领导核心的锻炼成长。在几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中,为了优化管理运行机制,锻炼和培养中层领导骨干,我校对学校的中层机构设置进行了逐步的调整,将原来的6个处室调整为4各部门:一是将原来的教导处和科研室合并设立“教学科研部”,使原来学校教学和科研相对割裂的现象得到了有效调整;二是将原来由教导处分管的科艺体活动纳入德育室工作职责,将德育室调整设立为“德育活动部”,统管学校的少先队、班集体建设及科艺体活动;三是将原来的校务办公室、总务处和寄宿部合并为“校务管理部”,精简了中层管理人员,整合了管理资源;四是根据教育信息技术在学校各领域的广泛使用以及它对学校教育逐步带来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学校急切需要加强对教育信息技术的管理与应用研究,基于此,学校设立了“信息技术部”。随着中层各职能部门机构和职责的调整,部门的管理效能提高了,彼此间的合作与互动增强了。同时,中层以上的领导骨干也逐步形成:副校长顾文秀在两年不到的任职时间里,领导的能力和管理的思想日见成熟,尤其对“新基础教育”的投入与感悟,得到了课题组专家的肯定;“教学科研部”主任张军和“德育活动部”主任康?,在前几年“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过程中较多地参与了学校研究的策划与实践全过程,她们对“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把握是较全面的,具有相关领域一定的自我策划与研究能力。

3、“新基础教育”研究氛围和教师研究骨干群体的形成。五年“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已使“新基础教育”成为了实验小学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对“新基础教育”的感觉,由最初的排斥、观望、畏惧和被动参与,到了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阶段,形成了较好的主动实践与研究氛围。同时,在学校的语数英学科及班级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一支“新基础教育”研究发展性阶段的骨干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作用及其后续的锻炼培养是学校后五年基地校建设的关键。语文:吴红霞、张卫红、朱新亚、秦智。数学:陈培群、程蔚、毕敏芳、叶华美。英语:瞿莉蓉、胡凤莲。体育:陆薇,美术:邵征

4、课堂教学改革已初步渗透进日常教学实践。五年的“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通过骨干教师的探索引领和系列性专题研讨的开展,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验前相比,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到课堂上教师执行教学方案的过程,从课堂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到师生关系的处理等等,确实发生了可喜与显著的变化。更为可喜的是,这些变化,不仅仅呈现在专题的研讨课和对外的展示课上,更多的是你能从学校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感受和看到这样一种探索与变化。这样的感受和变化,在本学期我校大量引进外校教师并听了这些老师的家常课后,感受尤为深刻。

5、班集体建设改革为学校的德育活动注入活力。几年来,我校在“新基础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小干部轮换制”、“校园小当家”、“红领巾招聘”、“大手牵小手”等班集体建设活动,真正把班级还给了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了班级的管理和活动的策划设计,让学生真正有了实践的体验,学会了参与、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流,增强了自信。同时,在这过程中,也使我校对过去沿袭已久的德育活动的设计与策划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并初步将班集体活动建设的思想提升和运用到学校层面的德育活动中。

现状
1999年9月?2004年5月,本校作为闵行区第一批“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的实验校,全程较深入地参与了五年“新基础教育”发展性推广性研究。五年艰辛的“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与探索,使学校在办学理念、管理机制、课堂教学以及德育活动等方面发生了较系统与显著的变化。下面,从“优势与潜力”和“问题与不足”两方面对学校的现状作具体分析: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

1、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系统实现了整体的转变。以往,虽然我校是一所实验性小学,但在办学上则与其他面上的学校没有多大的差别,每年基本上都是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布置来开展学校的工作。有时虽然也承担一些市区级的研究课题或是项目,但我们改革的思路和目光则始终仅停留在某一观念或是某一领域,校长以及学校的办学思路往往是“点状”地集中在一些所谓的“热点”问题上,在对学校教育的目标、价值,对教师观和学生观等方面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上,均处于相对狭义和片面的状态。五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使我校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系统实现了整体的转变,逐步形成了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校本管理思想和办学理念:即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从情感领域入手,关注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精神生命状态,通过合作的形式创造和谐的氛围,引导师生在共同参与和主动体验中转变价值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生生和师师关系,以此推进高质量的积极有效互动,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体验职业内在的生命价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有幸福的童年,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师生主动健康发展。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校长、中层以及部分骨干教师,已善于用自我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来主动审视和策划各项工作任务或是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从而使学校横向和纵向的各项工作逐步实现了有机的联系和互相。  

在教师的发展观方面,我校逐渐由注重对教师规范性的管理转向对教师生存方式和人生价值的引导,由注重对教师布置性的管理转向对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和激发,引导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体验和认识到教师职业特有的丰富性、唯一性,让教师珍惜和把握自己与学生这样一种每天在流淌的生命过程,体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我的成长与价值的体现,让教师在精神上有不断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在学生观与活动观方面,我们的教师通过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和班集体的“小干部轮换制”、“校园小当家”等改革实践,真切地感受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班级还给学生”等“新基础教育”理念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教师主动研究学生,主动寻求教育和发展资源,主动反思与重建的意识增强了。在开展各项活动时,教师都会主动地深入学生,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关注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分配给学生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适时与均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单向的讲授少了,关注的是师生思维的一种互动与应对,是师生互动过程中一种信息的捕捉,老师常常会以倾身或是凝神的倾听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常常会以适时的点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里充满的是一种师生共同教与学的乐趣,是一种民主与尊重的融洽……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

2、管理机构的适时调整与学校领导核心的锻炼成长。在几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中,为了优化管理运行机制,锻炼和培养中层领导骨干,我校对学校的中层机构设置进行了逐步的调整,将原来的6个处室调整为4各部门:一是将原来的教导处和科研室合并设立“教学科研部”,使原来学校教学和科研相对割裂的现象得到了有效调整;二是将原来由教导处分管的科艺体活动纳入德育室工作职责,将德育室调整设立为“德育活动部”,统管学校的少先队、班集体建设及科艺体活动;三是将原来的校务办公室、总务处和寄宿部合并为“校务管理部”,精简了中层管理人员,整合了管理资源;四是根据教育信息技术在学校各领域的广泛使用以及它对学校教育逐步带来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学校急切需要加强对教育信息技术的管理与应用研究,基于此,学校设立了“信息技术部”。随着中层各职能部门机构和职责的调整,部门的管理效能提高了,彼此间的合作与互动增强了。同时,中层以上的领导骨干也逐步形成:副校长顾文秀在两年不到的任职时间里,领导的能力和管理的思想日见成熟,尤其对“新基础教育”的投入与感悟,得到了课题组专家的肯定;“教学科研部”主任张军和“德育活动部”主任康?,在前几年“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过程中较多地参与了学校研究的策划与实践全过程,她们对“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把握是较全面的,具有相关领域一定的自我策划与研究能力。

3、“新基础教育”研究氛围和教师研究骨干群体的形成。五年“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已使“新基础教育”成为了实验小学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对“新基础教育”的感觉,由最初的排斥、观望、畏惧和被动参与,到了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阶段,形成了较好的主动实践与研究氛围。同时,在学校的语数英学科及班级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一支“新基础教育”研究发展性阶段的骨干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作用及其后续的锻炼培养是学校后五年基地校建设的关键。语文:吴红霞、张卫红、朱新亚、秦智。数学:陈培群、程蔚、毕敏芳、叶华美。英语:瞿莉蓉、胡凤莲。体育:陆薇,美术:邵征

4、课堂教学改革已初步渗透进日常教学实践。五年的“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通过骨干教师的探索引领和系列性专题研讨的开展,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验前相比,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到课堂上教师执行教学方案的过程,从课堂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到师生关系的处理等等,确实发生了可喜与显著的变化。更为可喜的是,这些变化,不仅仅呈现在专题的研讨课和对外的展示课上,更多的是你能从学校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感受和看到这样一种探索与变化。这样的感受和变化,在本学期我校大量引进外校教师并听了这些老师的家常课后,感受尤为深刻。

5、班集体建设改革为学校的德育活动注入活力。几年来,我校在“新基础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小干部轮换制”、“校园小当家”、“红领巾招聘”、“大手牵小手”等班集体建设活动,真正把班级还给了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了班级的管理和活动的策划设计,让学生真正有了实践的体验,学会了参与、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流,增强了自信。同时,在这过程中,也使我校对过去沿袭已久的德育活动的设计与策划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并初步将班集体活动建设的思想提升和运用到学校层面的德育活动中。

上海中考信息

上海学校大全

上海市明珠小学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

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

上海市教科院实验小学

上海市杨浦区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

上海市徐汇区向阳小学

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

上海市杨浦区复旦大学附属小学

上海市闸北区大宁国际小学

上海新世纪小学

上海市杨浦区六一小学

上海市浦东新区明珠小学B区

上海市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

上海长宁区江苏路第五小学

语文360网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