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文字

  • 拼音:
  • 注音:ㄆㄧˊ
  • 声调:阴平(一声)
  • 声调字母:i
  • 部首笔画:3
  • 简体部首:
  • 总笔划:7
  • 繁体字:
  •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 造字法:形声
  • 笔划顺序:折折横横折撇折
  • 【五笔86】XXXN
  • 【五笔98】XXXN
  • 【五行】
  • 【unicode】U+7EB0
  • 【四角号码】22110
  • 【仓颉】VMPP
  • 【GBK】E7A2
  • 【汉字编号】3822
  • 基本解释
  • 详细解释
  • 汉语字典
  • 康熙字典
  • 字源字形


(紕)
pī ㄆㄧˉ
◎ 布帛丝缕等破坏散开:线纰了。把这一团毛线纰开。

(紕)
bǐ ㄅㄧˇ
◎ 古代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所织的兽毛布。

汉语字典

[①][pí]
[《廣韻》符支切,平支,並。]
“辟5”的被通假字。“纰1”的繁体字。
(1)在衣冠或旗帜上镶饰缘边。
(2)指冠服等的缘饰。
[②][pī]
[《廣韻》匹夷切,平脂,滂。]
“纰2”的繁体字。
(1)谓丝织物稀疏。
(2)谓布帛欲坏时丝缕松散。
(3)疏忽;谬误。
[③][bǐ]
[《集韻》補履切,上旨,幫。]
“纰3”的繁体字。
古代氐族人制的兽毛织物。参见“紕3罽”。

音韵参考

[上古音]:脂部并母,biei
[平水韵]:上平四支
[粤 语]:pei1

◎ 康熙字典解释
【未集中】【糸字部】 紕; 康熙笔画:10; 页码:页944第25
【廣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音毗。【爾雅·釋言】紕,飾也。【詩·鄘風】素絲紕之。【箋】素絲爲縷,以縫紕旌旗之旒縿。 又【集韻】平祕切,音備。【正韻】毗意切,音避。義??同。 又【集韻】賔彌切,音??。【正韻】蒲糜切,音皮。緣也。【禮·玉藻】縞冠素紕。【註】緣邊也。 又【廣韻】符支切【集韻】頻彌切,??音陴。義同。 又【廣韻】匹夷切【集韻】篇夷切,??音批。【禮·大傳】五者一物紕繆。【註】紕繆,猶錯也。又【玉篇】紕,纇也。 又【廣韻】繒欲壞也。 又【增韻】繒疏也。 又【集韻】蒲眠切,音蹁。【說文】紕,氐人??也。 又【集韻】補履切,音比。義同。 又【廣韻】昌里切,音齒。績苧一紕。出《新字林》。 【集韻】或作??。考證:〔又【集韻】蒲眠切,音編。〕 謹按編非蒲眠切。今据原文音編改音蹁。

字源演变:

小篆 楷体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宋体台湾细明体韩国明朝体旧字形

相关词语

【文字分类】
A
B
C
D
E
  • e
  • F
    G
    H
    J
    K
    L
    M
    N
    O
  • ou
  • o
  • P
    Q
    R
    S
    T
    W
    X
    Y
    Z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