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其一
柔桑感阳风,阿娜婴兰妇。
垂条付绿叶,委体看女手。
其二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其三
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
投身汤水中,贵得共成匹。
其四
素丝非常质,屈折成绮罗。
敢辞机杼劳,但恐花色多。
注释
(1)作蚕丝:缫丝。作,制作。劳作于。蚕丝,蚕吐的丝。古今乐录:收录古乐曲的古书。南朝陈智匠著。倚歌:倚靠物体而歌。以乐器为歌声伴奏。古代乐歌的一种。其伴奏有鼓吹而无弦乐。柔桑:指嫩桑叶。始发芽的桑树。《诗·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感:感应。阳风:阳气之风。东风,南风。阿娜:柔美貌。阿,通“婀”。婴兰妇:萦绕兰香的妇人。婴,触,缠绕。垂条:下垂的枝条。低垂的枝条。付:交付。给。委体:委屈肢体。弯曲身体。女手:女人的手。
(2)春蚕:春季饲养的蚕。不应老:不应当老去。昼夜:日夜。怀丝:怀吐蚕丝。<双关>怀想思念。何惜:有何可惜。何必怜惜。微躯:微贱的身躯。常用作谦词。尽:穷尽。终尽。缠绵:缠绕不断貌。纠缠。固结不解;萦绕。情意深厚。自有时:自然有时机或时节。
(3)绩蚕:吐丝作茧的蚕。怀丝的蚕。绩,把麻纤维披开接续起来搓成线。初成茧:刚刚作成蚕茧。相思: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条女:因相思而苗条的女人。<</FONT>方言>“条”即苗条之意,含赞美。有条女的反义词是“肥女”。古代美女中赵飞燕和杨贵妃分别可谓条女与肥女之极品。密:多。稠密。投身:将身体投入。犹舍身。置身。汤水:热水;开水。缫丝用的热水。贵得:可贵得以。共成匹:共同制成绢匹。
(4)素丝:本色的丝;白丝。非常质:非同平常的品质。屈折:屈扭折叠。绮:有文彩的丝织品。罗: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敢辞:胆敢言辞。敢说。机杼zhù:织机和织梭。杼,织梭。劳:劳顿。劳苦。但恐:只怕。花色:花纹和颜色。
【作品鉴赏】
《作蚕丝》桑之婀娜似兰妇,蚕之缠绵类妇心,女子一往情深的爱情表白
本篇是一位女子一往情深的爱情表白。她以春蚕自喻,以蚕丝比喻情丝。她象春蚕吐丝一样,把日夜萦绕在心上的那一缕绵长的情思编织成一个温柔甜美的小天地。她不惜为此情奉献一切,因为她心中怀着执着的愿望:“缠绵自有时。”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即本于此。作蚕丝:缫丝。作,制作。劳作于。蚕丝,蚕吐的丝。古今乐录:收录古乐曲的古书。南朝陈智匠著。倚歌:倚靠物体而歌。以乐器为歌声伴奏。古代乐歌的一种。其伴奏有鼓吹而无弦乐。
《作蚕丝》四首是一个整体,按照时间叙述了蚕蜕变为丝最后被织为绫罗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蚕的心就是女子的心,这颗心围着她爱恋的对象在转。桑之婀娜似兰妇,蚕之缠绵类妇心,这个人这颗心为着与君缠绵不惜微躯,为成匹配不怕汤镬,织成绮罗不辞劳苦。怕只怕,花色太多乱眼,郎心不坚使我心碎。这是农桑的生活,是农妇的活计,也是妇人的心思。总的来说,这些歌曲虽然写的不过是些片段的情思,然而仔细咀嚼起来却都是韵味悠长,让人倾倒。
蚕妇、采桑主题在乐府诗中一直甚为流行,不过诗中内容通常停留在艳情范围内。
《作蚕丝》非传统题材中的采桑女子,诗中情调还是袭用了吴声的调子
西曲歌《作蚕丝》反映的却是实实在在的蚕妇生活。从采桑喂蚕到剥茧成丝,再到织成布匹,编成绫罗。诗中蚕妇生活的每个细节都历历在目。这是江南水乡普通农妇生活的写照。江南养蚕的人家多,蚕妇自然也多。陈代疆域所在,正囊括了这个养蚕的地区。蚕妇非传统题材中的采桑女子,但是诗中情调还是袭用了吴声的调子。
王运熙曾提到:“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后人往往把西曲也唤作吴歌。例如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五引西曲《双行缠》,卷五卷六引西曲《月节折杨柳歌》,卷十引西曲《江陵乐》,均把它们唤作吴歌。”他的解释是“这使我疑心倚歌本不是西方地区的产品;它的好多歌词,本是吴地的杂歌谣,后来由于在声节上和西曲结合,遂慢慢演为西曲的一部了”。王运熙的认识是很深刻的。单从文本所反映的民俗学痕迹来看,很多西曲歌如《作蚕丝》等,其情调品格与吴声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其一
柔桑感阳风,阿娜婴兰妇。
垂条付绿叶,委体看女手。
其二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其三
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
投身汤水中,贵得共成匹。
其四
素丝非常质,屈折成绮罗。
敢辞机杼劳,但恐花色多。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