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甘暮游西园,冀写忧思情。
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
上有特栖鸟,怀春向我鸣。
褰衽欲从之,路险不得征。
徘徊不能去,伫立望尔形。
风飚扬尘起,白日忽巳冥。
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
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
注释
①冀:希望。写:泄也,除也。
②丹荣:红花。以上二句是说,池水泛着波浪,树上开着红花。
③特栖:独栖。特:孤,独。
④怀春:感春而有所思。通常用为未婚女子对男子的思慕。
⑤褰(qiān千)衽:提起衣襟。
⑥伫(zhū主)立:久立。以上四句是说,我本想去找你,可是路途难走;但是我又不舍得离你而去,我只能久久地望着你。
⑦飚(biāo标):旋风。
⑧最后二句是说,老天爷不会违背人的愿望,我们将来会到一起的。
【作品鉴赏】
《杂诗·甘暮游西园》描写诗人在园中所见景物,以独特的构思,新奇的想象,把刻骨的相思、现实与幻想的矛盾、内心的苦闷交织在一起
接着写园中所见景物。“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弯曲的小池,微波荡漾;成行的花木,红艳如绘,真是一片赏心悦目的美景。这里所描绘的景物似乎与诗人的心境极不和谐,其实这正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王夫之云:“以乐境写哀,以哀景写乐”,可以“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而诗人这里运用的手法,正符合这个艺术规律。满园春色,并未改变诗人的心境。透过重重春景,诗人忧郁的目光,却凝视在触发他忧思的景物上:“上有特栖鸟,怀春向我鸣。”“特”是“独”的意思。看到树上孤栖的鸟儿,诗人顿时觉得它就像自己的友人,正在呼唤着自己。这里,诗人用“特栖鸟”求偶象征好友的相思,构思新颖。“褰衽欲从之,路险不得征。”诗人想提起衣襟,快步追随着它,然而道路险阻,难以举步。征,即“行”。“路险”自然不是指园内,而是暗喻社会动乱,亲朋离散。这两句看似无理,却使痴情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发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也使作品的主题得以深化。“徘徊不能去,伫立望尔形。”欲从无路,欲罢不能,只能徘徊树下,长久地注视着那孤独的身影。至此,诗人以独特的构思,新奇的想象,把刻骨的相思、现实与幻想的矛盾、内心的苦闷交织在一起,造成感情上的强烈晨荡,使读者的心灵也受到这种感情浪涛的摇撼。
《杂诗·甘暮游西园》描写诗人在游园的过程中触景生情,表现了自己担心难以重逢,却偏说“何惧不合并”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上面是从虚处着笔,那么下面则是实写了。先从环境的变化写起:“风飙扬尘起,白日忽已冥。”诗人游园的本意是想排解心中的“忧思情”,可是触景生情,反而增添了几分忧愁。现在又风云突变,狂飙骤起,尘土飞扬,天昏地暗。这对于诗人黯然的心情来说,无异是雪上加霜。于是,只能“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空房,本来就给人一种空旷、冷清、寂寞之感,更何况它还象征着更深的含义——亲朋离居。这种孤寂、凄凉的情绪愈积愈浓,忧思的感情也就越发不可遏制,以至幻想终于冲破了现实的限制,通过梦境暗送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这又可以说是实写中的虚写,既符合情理,自然浑成,又不同凡响,从而深化了作品的意境。正如宋长白所说:“‘托’字虚,有‘搔首踟蹰’之态。”(《柳亭诗话》)结尾二句笔势陡缓,犹如湍急的溪流穿过狭窄的山涧而进入宽阔的大川,但尽管如此,滚滚洪流中所包藏的推动力却有增无减。看似自我宽慰的豁达之言,其实却蕴含着更深的悲苦之情。明明是天不从人愿,却偏说“人欲天不违”,明明担心难以重逢,却偏说“何惧不合并”,真可谓长歌之哀,甚于恸哭。这种“正言若反”(《老子》)的结尾,使作品更显得深沉含蓄,韵味无穷。
甘暮游西园,冀写忧思情。
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
上有特栖鸟,怀春向我鸣。
褰衽欲从之,路险不得征。
徘徊不能去,伫立望尔形。
风飚扬尘起,白日忽巳冥。
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
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