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尖削的山峰像闪着寒光的宝剑聚集在一起,悬崖上挂着一张张冰帘。倚着树猿猴哀鸣飞跃戏耍在云间。杜鹃鸟凄厉鸣叫,吐着血华,阴洞里狂风在怒吼。但是比起人心的险恶,山算不上危险。
注释
⑴中吕:宫调名。红绣鞋:曲牌名。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瀑布寺:未详。内容与寺庙无涉,“寺”字疑为衍文。
⑵攒:聚积。雪剑:寒光闪灼的宝剑,喻群峰。
⑶冰帘:指瀑布。
⑷哀猿:叫声凄厉的锆猿猴。弄云尖:在白云缭绕的山巅帝叫、嬉戏。
⑸“血华”句:即“杜宇啼血华”,谓杜鹃帝血,鲜血变成了鲜红的杜鹃花。华,同“花”。
⑹飞廉:风伯,传说中的风神,此指风。
⑺“比人心”二句:谓同人心相比,这山峰并不算险恶。
【作品鉴赏】
《红绣鞋·天台瀑布寺》刻画天台山高峻、险绝、阴森、寒冷的自然景观,借山势之险恶抒写人心更险恶
此曲题作“天台瀑布寺”,写的实为登寺之所见。从曲中“血华啼杜宇”句,可知时节已是春天,但作者找不见半丝温馨之意,占据他心头的感受就是一个“险”字。全曲写天台瀑布的壮观,突出天台的高险,从多方位表现了这一“险”字的内涵,并连类取譬,针砭世情,将写景和讽世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独出一格。笔势峭拔雄健,景观瑰奇,针砭有力。末句画龙点睛,振起全篇,近乎词中豪放一派。
全曲可分两层:前五句为一层,突出天台山和天台山飞瀑之险,从而为第二层(“比人心山未险”)的议论作好铺垫。
第一层:写山与瀑布之“险”。前两句分明写实,写雪剑‘‘峰攒”,写冰帘“悬崖”,突显这两种实景之险峻高寒。继之三句,对前两种实景作进一步的渲染烘托。猿之哀,鸟之啼,风之吼,三种声音之出现,使“险恶”的天台山染上更为悲凉凄厉的氛围。通过这奇妙并层层深化的景物描写,酿造一种一触即发的“险恶”势态,第二层写人心更加险恶便显得意味无穷。
第二层:写人心之险。这层就一句:“比人心山未险”,并且以之煞尾,颇出人意外。不过,上下观照,读者恍然大悟,原来前面所写的天台山之“险”全在于托出这一句。也因为有了这一句,才使全曲艺术境界大大超出一般的写景之作,成为格高意深之杰作。真乃豹尾。
《红绣鞋·天台瀑布寺》作者对元代世道危艰、人心险恶的社会现实的慨叹与愤懑
作者将写景与议论巧妙结合,寓情于景,情与景交融,构成作者所要表现的某种意境。张可久善于写景,他的写景意念极为高超,所酿造的“险恶”意境非常奇妙。天台山因其高,所以寒,以致峰攒白雪,水挂冰帘;因其险,所以峰如剑,崖如悬,又招来哀猿、杜鹃、飞廉。然而,作者用意不在写景,而是通过写景去揭露险恶的人心。在作者看来,实现这目的,由“议论”手法去完成最得当,于是便出现“比人心山未险”这一收煞句,从而达到写景为议论服务、议论深化写景的艺术效果。正由于两者紧紧相连,结合得当,于是一种针砭世情、痛斥奸心的愤恨之情表现得既鲜明又新颖。
此外,此曲立意奇特,构思奇妙:名为写“寺”,笔墨并非在“寺”;看似写“山”意又不在“山”。当险恶的天台山染尽恐怖气氛时,笔锋一转,“比人心山未险”一句推出戛然而止,看似突兀,实则意味无穷。其发人深思并痛恨人心险恶的力度,实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从中见出作者对元代世道危艰、人心险恶的社会现实的慨叹与愤满。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