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赏析

《临江仙·柳絮》原文翻译及赏析(曹雪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释
⑴白玉堂:这里形容柳絮所处高贵。春解舞:说柳花被春风吹散,像翩翩起舞。均匀:指舞姿柔美,缓急有度。
在薛宝钗之前的几人填的词里,多为悲调,所以薛宝钗反其道而行,“偏要把它说好了,才不落套”。因此这第一句就异于众人,把柳絮的零落看成是美丽的舞蹈。不怨东风吹落,却说卷得均匀,也暗示着命运对于每个人的安排都是公平的,既然无法改变,不如乐观对待。这是一种自信,一种勉励。宝钗把别人眼中摧花折柳的“东风”、足以引发愁怅的伤心地“白玉堂”,反过来看成战胜苦难、磨练意志的机缘。故湘云特别赞其云:“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
⑵“蜂围”二句:意思是成群蜂蝶纷纷追随柳絮;有人以为是以蜂蝶之纷乱比飞絮,亦通。随逝水:落于水中,随波流去,喻虚度年华,以逝水比光阴。委芳尘:落于泥土中,喻处于卑贱的地位。在东风之下,无论蜂团蝶阵都狂乱起来,而柳絮何曾随流水逝去,又何曾委身于花香泥土之中?
这一句是赞颂柳絮的品格,劝人在纷乱的世事面前,不必自暴自弃。一般的词牌分上下阕,上阕为所见,下阕为所思。这几句为全词开了一个乐观的基调,也为下阕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
⑶“万缕”二句:意谓不管柳絮是否从枝上离去,柳树依旧长条飘拂。喻不因别人对我的亲疏而改变自己固有的姿态。在东风之中,尽管柳絮被吹得零落,但始终都是千丝万缕的形状。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始终都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与品质,而不随波逐流。
此句是言其志坚也。不论盛衰离合,我都不会改变我的出世理想。如脂砚斋所说:“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
⑷韶华:美好的时光,一般指春光。青云:高天,借嵇康、陶渊明之典,这里是坚决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之意。世人呵,请不要嘲笑我的理想轻薄无根、不切实际;大观园冉冉上升的青春活力,将把我送到一片高旷豁达的境界中去!
正因为宝钗词表达了理想追求者的高瞻远瞩,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风骨与气节,所以众人方为之“拍案叫绝”,并奉此为尊。
 

【作品鉴赏】
《临江仙·柳絮》体现出薛宝钗乐观向上、洁身自好、坚持自我的特点
这是《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最后一首著名的诗词作品。因其最后一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宝钗没少受到后世那些“红色红学家”的攻击和谩骂。在后者眼里,这似乎是宝钗“醉心功名富贵”(朱淡文语),甚至“野心勃勃”(李希凡语)的“铁证”。诸如此类的说法,初听起来似乎也言之凿凿,但认真辨析一下,却不能不说是实在缺乏古汉语常识的表现!因为在最初的古诗文中,“青云”、“上青云”不仅指的不是高官显爵、功名富贵这些东西,反而指的是不与权势集团同流合污的隐士情操!比如,以下一些诗文中的用法:
佚名《续逸民志》:“嵇康早有青云之志。”
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临江仙·柳絮》曹雪芹暗指做官要坚持道德理想,称赞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王勃《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李渤《喜弟淑再至为长歌》:“昂昂独负青云志,下看金玉不如泥。”
王国维《人间词话》:“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
显然,面对嵇康之志、陶渊明之诗,古人皆使用了“青云之志”、“干青云而直上”等词汇来形容、来赞美。由此可见,“青云”二字在古诗文里的寓意,与后世的习惯用法正好相反,绝不是指什么“醉心于功名富贵”,不择手段的要当官,而恰恰是指那种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其具体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可以做官,但要坚持道德理想,把做官仅仅看成是实现道德理想的手段,否则,宁可不做官,也要独善其身。那么,宝钗《临江仙·柳絮词》中出现的“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其所反映的究竟是上述古人所谓“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的高洁品格,还是如李希凡、冯其庸、朱淡文等后世红学家所理解的“功名富贵”之心呢?正确的答案当然是前者,而绝不可能是后者。
 

《临江仙·柳絮》表现出薛宝钗不愿随着形势的盛衰而改变,有一种超越世俗的崇高理想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结合书中的上下文来看看,就不难知晓。一是宝钗词中所谓“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这一句该怎么解释?如果按那些持拥林派观点的官方红学家的说法,宝钗是什么一心要夺“宝二奶奶”之位,她正应该随着形势的盛衰消长、人事的离合衍变,而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才对,为何反说是“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其二,“韶华休笑本无根”,这“本无根”又该作何解说?按世俗功利的眼光,薛家“珍珠如土金如铁”,如此豪富,又与其他三家联络有亲,正是根基深厚的表现,如何反谓之“本无根”?难道薛家的势力也如同那柳絮一样“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其三是当时大观园群芳的表现。书中写明众人在读了宝钗《临江仙·柳絮词》以后的表现乃是:
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小薛与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罚的。”(第70回)如果宝钗的词作竟然只是表现什么“功名富贵”之类的庸俗不堪的主题,那大观园群芳会为之“拍案叫绝”,且以之为尊吗?难不成包括李纨、黛玉、湘云、探春在内的这些人全是俗眼,分不清好歹么?单是从这三点来看,我们就不难看出,宝钗所说的“送我上青云”,完全是一种超越世俗功利之上的崇高境界。用世俗功利的眼光,那是永远都不能把这首词给解释圆范的。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落幕の蕜傷”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曹雪...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猜您喜欢的诗文:
曹雪芹的名句:

历代古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 更多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

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

十大诗词

十大咏“春”诗词 十大咏“夏”诗词 十大咏“秋”诗词 十大咏“冬”诗词 十大咏“山”诗词 十大咏“水”诗词 十大咏“日”诗词 十大咏“月”诗词 十大咏“风”诗词 十大咏“花”诗词 十大咏“雨”诗词 十大咏“雪”诗词 十大咏“江”诗词 更多

诗词分类

泰山 华山 黄山 庐山 天山 长江 黄河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清明 端午 七夕 中秋 重阳 春节 梅花 荷花 菊花 月亮 牡丹 竹子 桃花 母亲 北斗 腊月 更多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