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洛阳城东的小路上,桃李长在两边的路旁。桃花、李花相对而开,甚是美丽。叶子生得都很稠密,两边的树叶相交在一起。春风自东北而来,花叶也随风飘扬。不知远处来了谁家的女子,提着竹笼在采桑。她用纤纤的细手折着桃李的枝叶,树上的花也随之飘落。请允许我向那美丽的女子问一声,为什么要损伤这些花叶呢?即使不损伤它们,到了秋高八九月,白露变为霜,天气寒冷的日子,这些花叶也自然会飘落啊。这些可怜的花叶,整年有风刀霜剑相逼,它们的馨香怎能久留呢?它们秋时零落,来年春日再吐芬芳,始终不渝地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而美丽的女子却还不如这花叶,盛年过去后,就会色衰爱弛,被无情的男子相忘。我想弹奏完这首曲子,但此曲实在是太痛断人肠了,怎么能继续呢?干脆归来,饮酌美酒,登上厅堂,暂时忘却这样的愁绪吧!
注释
⑴洛阳:东汉京城。
⑵相当:与“相对”同义,是“对称”的意思。
⑶这六句是写洛阳城东路上,桃李盛开,花叶掩映,迎风低昂。《古诗赏析》云:“写景之中,逗出盛年欢爱影子。”
⑷子:《正字通》云:“女子亦称子。”
⑸飘飏:指落花缤纷之貌。
⑹请谢:请问。彼姝子:那个美貌女子。
⑺何为见损伤:为何受到你的攀折?见:被。这二句是花对折花女子的问语。
⑻飘堕:飘落。
⑼安得:怎能。蓉香:芳香。这四句是折花女子对花的答语,是说秋高严霜降,花总要飘落的,怎能终年馨香?
⑽盛年:少壮之年。
⑾这四句又是花对折花女子的答语,也是花自慰的话,是说花落犹可复荣,而人的盛年一去,则欢爱永忘。言外之意是女子命比花还苦。
⑿竟:尽,终。
⒀最后四句是说,我本想唱完这支曲子,可是这支曲子太使人难过了,只有饮酒作乐,以解我愁。这是诗人无可奈何的宽解语。
【作品鉴赏】
《董娇饶》以“董娇饶”为题而不咏其事,余冠英先生疑此诗用乐府旧题
五言诗产生于民间,起源很早。然而文人向民歌学习,写作五言诗,却是一个很曲折的过程。
《董娇饶》便是文人向乐府民歌学习当中产生的一篇较为成功的作品。这篇诗最早见于南朝萧梁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作者宋子侯是东汉人,身世不详。董娇饶,女子名。唐诗中常见用“娇饶”为典,如“细马时鸣金腰袅,佳人屡出董娇饶”(杜甫《春日戏题恼郝使君》),“香随静婉歌尘起,影伴娇饶舞袖垂”(温庭筠《题柳》)。据《梁书》和《南史》的记载,张静婉为羊侃伎,能作掌上舞。温庭筠在《张静婉采莲曲》一诗的序中说她“其容绝世”。温氏将董、张并提,或者,董娇饶原是歌伎,以声容舞态见称于时。此诗以“董娇饶”为题而不咏其事,余冠英先生疑此诗用乐府旧题(说见《汉魏六朝诗选》)。
诗以桃李比方女子红颜,说花虽然零落,尚有重开的时候,而一旦红颜老去,便会欢爱永绝。
《董娇饶》诗人自己的“愁肠”,采桑女的感叹与诗人的人生感慨是相通的
本来,花落花开是大自然的永恒的法则,正如四时的周而复始,前后相续。通常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花开花落比女子年华的盛衰有时,却很少从两种自然现象的差异之处着眼作比。诗人从这一角度处理题材,自然出人意表。诗人的这一思想从属于他对整个人生的思考。他由落花感悟到青春易逝,盛颜难驻,于是借采桑女子而发。这类人生短促的感叹,是一种时代思潮,在当时的诗文中时有抒发。因此,采桑女的忧伤也就是诗人自己的“愁肠”,采桑女的感叹与诗人的人生感慨是相通的。
《董娇饶》在汉诗中别具一格,和汉乐府中的民歌很有些不同之处,这从开头的六句即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篇章多数是一开始便直咏其事,也有少数篇章用大段铺叙介绍人物以引起故事,如《陌上桑》。这篇诗开篇介绍主人公罗敷的美貌:先细写她的穿着打扮,又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看到罗敷以后的种种行为加以反衬。正是罗敷的美貌引起“使君”的垂涎与无礼——故事由此发生。《董娇饶》的开头则把这类人物介绍换成景物描写,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这样,既做到了人物和环境的统一,又使开篇和全诗紧密关联。《董娇饶》的开头一段与全诗的关系极大;诗意即此生发,层层展开:由采桑女攀折花技引起“花”的诘责,继写采桑女的回答,再写“花”的反复辩驳。
《董娇饶》描绘秋夜的景色入手,写皎皎明月、历历寒星、促织的悲吟、寒蝉的凄切
开头这一段景物描写其中包含抒情成分,因而也写出了某种意境。颇合于闻一多在论述汉末诗歌的发展时说的“事化为境”的意思。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写诗人的悲愁,从描绘秋夜的景色入手,写皎皎明月、历历寒星、促织的悲吟、寒蝉的凄切,这秋夜的景色即是诗人情感的外化,景亦情,情亦景,则已臻于情景交融的境界。就《董娇饶》的全诗看,虽说并不以抒情为主,但其情感的抒发和景物的描绘也还是一致的。
《董娇饶》艺术上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映衬的手法。
表现人物心理这一部分(从第七句至第二十句)构成全诗的主要内容。其中“纤手折其枝”一句作为全篇关节。对采桑女为什么要拗折路边的花枝的问题,诗人没有作交待。接下去从对立的一方“花”写起,借“花”的诘责引出矛盾:“何为见损伤?”“花”的责问有理:我开我的花,你采你的桑,彼此互不相干,你为什么要来损害我?采桑女却是答非所问:“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言外之意是:请不要顾惜现在这一点小小的损伤吧,反正你早晚是要殒落的。这个回答并未说出折花的心理动机。采桑女不作正面回答的原因无非是不愿剖白内心某种隐秘的东西,这种隐秘的东西或许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然而,她的回避反倒容易使她的心理活动被人窥测到。正由于她无意中表露自己对盛衰的看法,招来了“花”的驳难。“花”的盛衰观和采桑女有着根本的分歧,生活的真谛告诉它:“秋时自零落,春日复芬芳。”如果说采桑女回答“花”的诘责时尚能平静处之,那么,当她听到“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的讥嘲,便难以自持了。这话正触到她的隐忧,令她闻之心惊。她不觉恍然若失:是啊,花虽然凋落,可还有再荣之期;作为一个女人,青春却是一去不返。
《董娇饶》以花写人、借物传神的笔法,全诗显得含蓄蕴藉,宛转动人,而有别于乐府民歌的质直和单纯
或者她还是一个处女吧。但是,她不敢想等待着她的未来究竟怎样,她将碰到一个什么样的命运。不敢想,却又是不能不时刻想到的。她回答“花”的话,说的是“花”的荣枯,实则成了自伤。这隐在的自伤的情怀造成她折花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试想:在万物得其时的明媚春光中,采桑女手提桑笼走在幽僻的小路上,繁花不时地拂过她的头顶,她不能没有感触。大约她看到那炫耀似的开着的烂漫的桃李花,即勾起心头的烦恼,并带一点本能的忌意,心里想:你先不要得意,到了露结为霜的季节,还不是照样枯萎,凋谢。这样想着的时候,不知不觉的,纤手已经攀住了花枝。
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层见迭出。又由于诗人运用了以花写人、借物传神的笔法,全诗显得含蓄蕴藉,宛转动人,而有别于乐府民歌的质直和单纯。清人沈德潜评此诗说“婀娜其姿,无穷摇曳”(《古诗源》),恐怕也主要是指这一段。
《董娇饶》语言的运用上则更多地保留了民歌的朴素、自然的本色
《董娇饶》一诗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不能抹煞的,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应有其地位。但是也必须看到,它在艺术表现上的创新是基于对乐府民歌的借鉴。比如诗中设为问答的形式就是直接来自乐府民歌。在叙事中穿插对话,是乐府民歌经常采用的形式,《东门行》、《艳歌何尝行》和《陌上桑》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采用这种写法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避免叙事的单调和平淡,且有助于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划。《董娇饶》中的对话在表现心理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由于这一方式的采用,也造成诗意的层层递进,因而在组织篇章结构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此外,以花拟人的写法也是受了汉乐府民歌中寓言诗的影响。汉乐府民歌中有为数不少的寓言诗,如《乌生八九子》、《艳歌行》(其二)、《蜨蝶行》、《枯鱼过河泣》等。寓言诗的基本特点是取义双关,意在言外。《董娇饶》不同,它的主题是通过正面形象的描绘直接表现的。虽亦拟物为人,但那是为了表现人,表现人与“花”的某种特定关系,而非全篇用寄托,所以这里的花并没有独立的意义。
此诗在语言的运用上则更多地保留了民歌的朴素、自然的本色。比如开头的两句“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就如同脱口而出。“高秋八九月”以下四句也是如此。把此诗同建安诗人的某些作品一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立即就可以看出来。曹植的《美女篇》给人的突出的印象,就是词采的华丽和对偶的讲究。《董娇饶》的句子并不怎样修饰和锻炼,其中也有一组对偶句,即:“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这虽然已是在有意追求,但仍不免有些笨拙,不像魏晋诗人用起来那样得心应手。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
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
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扬。
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
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
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
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
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
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
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