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睡梦中柔声细语吐字不清,莫非是情郎来到她的梦中?假如不是跟他梦中欢会呀,为何见她早起时发髻斜倾?
秋千上她像燕子身体轻盈,红窗内她睡得甜不闻莺声。那使人困意浓浓的天气呀,已不知不觉地快要到清明。
注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沙,一作“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⑵“道字”二句:意谓少女说话时咬字不准,还不应在闺房中做多情的春梦。讹(é),错误。春阁,即春闺,女子的闺房。多情,宋元俗语,指所钟情的人。
⑶“朝来”句:谓低头沉思不知何故。绿鬟(huán),妇女乌黑的发髻。
⑷彩索:秋千索。趁燕:追上飞燕。这句写荡秋千。趁,追逐、追赶。
⑸睡重不闻莺:睡得很浓连莺啼声也听不见。
⑹困人天气:指使人困倦的暮春天气。
【作品鉴赏】
《浣溪沙·春情》苏轼运用了上下问答的形式,围绕“春困”这一侧面,着意描写少女娇慵的神情意态
这首词以含蓄蕴藉、轻松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位富裕家庭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形象。整首词新颖工巧,清绮细致,雅丽自然,表现人物形象不仅能曲尽其形,且能曲尽其神,曲尽其理,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
词的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首句写少女梦呓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在表现少女怀春时特有的羞涩心理。接下来二句语含谐趣,故设疑云:如此娇小憨稚的姑娘是不会被那些儿女情事牵扯的吧,那为什么早晨迟迟不起云鬟半偏呢?以上几句将少女的春情写得若有若无,巧妙地表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
词的下片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姑娘白天秋千上飞来荡去,轻捷灵巧的身子有如春燕。
《浣溪沙·春情》苏轼构思新颖,不落陈套,轻柔细腻,情致缠绵,清丽谐婉,多彩多姿
可是,晚上躺下来以后,她就一觉睡到红日当窗,莺啼户外,仍是深眠不醒。少女白昼酣眠,是为排遣烦忧,作者却说是因为快要到清明了,正是困人的季节。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态,写出了少女怀春时玫瑰色的梦境。写作上,它撮笔生新,不落陈套,始终围绕少女春日贪睡这一侧面,用饶有情致的笔调加以渲染,使一位怀春少女的神思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词以上下问答的形式写出,这种结构造成了一种意深笔曲的效果,而无一眼见底的单调浅薄之感。
【名家评价】
清代贺裳《皱水轩词签》:苏子瞻有铜琵铁板之机,然其《浣溪沙·春闺》曰:“彩索身轻长趁燕,戏窗睡重不闻莺。”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两小无猜”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