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就更应该同情范雎的贫寒了。现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把他当成普通人看待。
注释
①尚有:尚且还有。绨 [tì]袍:用粗丝绸做成的长袍。
②怜:同情。范叔:范雎,字叔。战国时期的范雎。由于须贾告状,他被毒打得几乎死去,后来逃到秦国当了宰相。须贾来秦,他特意以贫穷的面貌去相见,须贾送绨袍给他御寒,他感到须贾还有故人之情,就宽恕须贾。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③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
④犹作:还当作。布衣:指普通老百姓。
【作品鉴赏】
《咏史》高适通过写古人赠绨袍的故事来比喻当时不重用人才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这两句歌咏历史上范睢的一段故事。诗中的“尚有”,还有;“绨袍”,用一种比绸子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范叔”,指范睢。范睢字叔,故称。诗中的“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寒冷,而应有贫寒、穷困潦倒的意思;“尚有”与“应怜”相连接。“尚有”、“应怜”,写出须贾赠袍时的那种怜悯心态,并不以为范睢能够发迹,更没有看出范睢已经发迹,看出须贾只是一个平庸之人。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这两句写须贾并不知道范睢已贵为秦相,还把他当成平民看待。诗人在这里是在借题发挥,意在讽刺须贾徒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竟然把身为秦相,把天下所重的范睢看成是布衣寒士,实在可悲可叹。
《咏史》高适表达了对有才华的贫寒人士得不到同情、重视的悲愤情绪
诗中的“天下士”,即国士,杰出的人才。“布衣”,代指平民。古时一般平民穿布衣。诗人是有感而发,像诗人这两句中所说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比比皆是,诗人少年落魄,晚年才发迹,少年时虽然没有范睢那样的遭受奇耻大辱,但也没有少遭达官贵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没有人在他没有发迹的时候把他当作人才来看。因此诗人借范睢之事批判了这种糟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间接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天下士”,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首诗夹叙夹议,鞭挞了须贾之辈的平庸,赞颂了范雎的美德。讽刺势利小人,对白眼看寒士而鸣不平。诗人在诗中发古之幽情,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名家点评】
《围看来一炉诗话》:吴乔:古人咏史,但叙事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一首好的咏史诗应该具备用意隐然、含蓄不尽之特点。本诗就是这样一篇力作,在叙述史实的过程中,诗人的深意自现。
《诗境浅说·续编》 :俞陛云:冠盖京华,斯人憔悴,一寒至此者,岂独范叔。天下士之布衣沦落者多矣。达夫生平,功名自许,以忤权贵,出宦彭州。此诗其有抑郁之怀耶。
《唐诗品》:徐献忠:其为诗,直举胸臆,摹画景象,气骨琅然,而词峰华润,感赏之情,殆出常表。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惊醒之于发现这连梦都不是”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