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章台柳色垂拂繁茂,柳色或明或暗,
鄄都的大路旁,柳枝像妙龄女郎在蹁跹起舞。
早就听到不少人赞美柳树风流至极,
如今看到了,正当婀娜多姿时。
迷人的柳色一直到桥边,眼看柳色要被隔断,
跨过桥向长堤延伸,我的心也紧随不舍。
柳树真忍心啊,放出如雪的柳絮,
飘浮着,飞舞在青楼酒旗之间。
注释
①此题为“赠柳”,实为咏柳。有人认为所咏的“柳”可能是个歌妓,因为诗中表现的是依依不舍的缱绻之情。
②章台:汉代京城长安的街名。街旁多柳,唐时称为“章台柳”。从:任从。掩映:遮掩映衬。
③郢:战国时楚国的国都,即今湖北江陵。参差:柳条垂拂繁茂的样子。
④见说:听说。意谓听到别人对柳的赞赏。
⑤来当:今天自己见到的时候。婀娜:与“风流”都是写柳丝的风流极致,妩媚多姿。
⑥桥回:桥向旁弯曲。
⑦堤远:长堤向远延伸。意相随:柳枝傍堤而去,遂意相随。这句既写柳丝,也写出诗人对柳的眷恋不舍。
⑧忍:岂忍。花如雪:柳花似雪。
⑨青楼:古代歌舞宴饮的馆楼。
【作品鉴赏】
《赠柳》描绘出了春天柳色的秀丽可人、妩媚柔长
诗题《赠柳》实为“咏柳”,是诗人先咏后赠。
首句“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囊括了从京城长安到江滨江陵的各路柳色。这柳色从南到北,无处不在,绮丽千里。“从”、“更”二字以递进式的表达,点明了春意正闹,柳树生机勃勃。“掩映”、“参差”二词便是在写柳色的明暗交接,柳条垂拂,如此繁茂动人。
颔联“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描绘了柳枝妩媚动人.春风拂过,如同美妙少女般翩然起舞,姿态引人遐想。诗人用“见说”表现了人们自古以来对柳色的热爱有加,又用“来当”表达对此时美景的欣赏之情。
《赠柳》实为“咏柳”,是诗人先咏后赠,借咏寄思
颈联首句“桥回行欲断”意在描绘诗人寻柳的场景。诗人目光被这一春柳色深深吸引,这柳色一路牵引着他来到桥边,堤畔的柳树烟雾笼罩,朦胧动人,一眼寻去,却见这柳色快被隔断。诗人跨过桥去,转身回行,再次沿着这河堤寻着美色,乃至终于不见这柳色。“堤远意相随”则是在说诗人眼中虽已望不见柳,但仿佛还是能见那如烟似梦的柳色向远方延伸。
尾联“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指诗人心系柳色。紧紧相随,直至柳絮如花、青楼酒旗处。“忍”透露出诗人对春柳盛极之时的痛惜之情。尽管花飞如雪甚是美丽,但到繁华尽处就只剩凋零了。这一句深切刻画出诗人的爱柳之情及对春柳的痛惜之意。
本诗前四句从广阔背景提笔,以生动的笔调描绘出了春天柳色的秀丽可人、妩媚柔长;后四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言外之意不尽,颇为耐人寻味。观摩全诗,此诗既是在写柳,也是在写人。李商隐此诗正是巧在此处,似此似彼,亦即亦离,借咏寄思,是咏物诗的化境。
【名家点评】
清·袁枚《随园诗话》: “‘堤远意相随’,真写柳之魂魄。与唐人‘山远始为客,江奔地欲随’,皆是呕心镂骨而成。”
清·纪昀《李义山诗集辑评》:“五、六句空外传神,极为得髓。结亦情致可思。”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全是借咏所思。”
当代·钱钟书《管锥编》:“遗貌存神,庶几鲁一变至于道矣。‘相随’即‘依依相送’耳。”谓该诗承《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语。[2] [5]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