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今天是三月三十日,是三月的最后一天,春天美丽的风光就有离开我这位苦吟诗人了。我和你今夜不用睡觉了,在晨钟响动之前,总算还是春天吧。
注释
⑴晦日: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一作“三十日”。评事:官名,掌管平决刑狱之事,属大理寺。
⑵正:一作“更”。三十日:即晦日。《公羊传·僖公十六年》:“何以不日?晦日也。”
⑶风:一作“春”。风光:即春光,风景,春色。苦吟身:苦苦吟诗的人。苦吟:反复吟咏,苦心推敲。言做诗极为认真。唐冯贽《云仙杂记·苦吟》:“孟浩然眉毫尽落,裴祐袖手,衣袖至穿,王维至走入醋瓮,皆苦吟者也。”作者与孟郊,人称“苦吟诗人”。此处是作者自称。
⑷君:指春光。不须:不用;不必。《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尧不须许由、巢父,而建号天下;周不待伯夷、叔齐,而王道以成。”睡:一作“寝”。
⑸晓钟犹是春:一作“五更还是春”。晓钟:报晓的钟声。唐沈佺期《和中书侍郎杨再思春夜宿直》:“千庐宵驾合,五夜晓钟稀。”
【作品鉴赏】
《三月晦日赠刘评事 / 三月晦日送春》贾岛此诗描写了诗人爱春、惜春的心情
贾岛是唐代的著名的苦吟诗人,长于五言律诗,集中五言律诗也最多。他的律诗,字斟句酌,排比工整,常有佳句,耐人寻味。如“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或气象雄浑,或情景幽独,颇为人们所称诵。不过除了一些佳句以外,他写得好的律诗并不多,这是由于他过于醉心词句的琢磨,往往忽视了全诗的整体的艺术境界的创造。因而他的五言律诗,虽然对仗工整,却有雕琢的痕迹,不够自然,缺乏动人的情怀,使人读后,留不下完整的印象。倒是他的一些绝句,无意求工,写得自然、朴素,别有情致。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较优秀的作品。
这是一首抒写送春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极力抒写的是“苦吟”诗人不忍送春归去,但也无计可留,只有长坐不睡,与那即将逝去的春天共守残夜,哪怕是一刹那时光,也是值是珍惜的。
《三月晦日赠刘评事 / 三月晦日送春》贾岛全诗语言朴素、明畅、自然,感时抒怀,高昂乐观
首句“三月正当三十日”,点明三月晦日,表达春天即将逝去。三月本是春天的最后一个月,三十日又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诗人此刻把春天的离去精确到了最后一天,让人感到新奇而又自然。次句“风光别我苦吟身”,意思是说:春光虽然别我而逝,但我这个苦吟诗的人,怎忍别春。不说送春,而说“风光别我”,是虚写“送”字。这句用的是拟人手法,显得很自然而有情味。
“与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前句写了诗人与友人愿一夜不眠不寐,后句则写了这样做的目的,仅仅只是守住最后的一线春光。前两句把春天精确到最后一天,这里却精确到了最好一刻。末二句说虽然已到春尽之期,无计可以留春,但只要晨钟未动,明朝之夏未来,仍然还是春天。因此,当这最后一夜之时,愿与友人不睡,共同苦吟饮酒,以表送别之情,这样也还是能够很好地享受这最后一夜的春光。“犹是春”三字,可如宋苏轼所说的“春宵一刻值千金”了。这首诗颇有古诗的“何不秉烛游”的意思。但二者旨趣并不相同。古诗的作者秉烛夜游,是由于感叹人生短暂,韶华易逝,应及时行乐;这首诗的作者良夜不眠,则是为了流连春光,爱惜韶华,并无伤感之情,作者只意在珍惜时光,刻苦吟诗,这就从惜别春光中,引出了“锲而不舍”的精神。
【名家点评】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贾岛“三月正当三十日”,与顾况“野人自爱山中宿”同一法,以拙起唤出巧意,结语俱堪讽咏。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中唐巧境。
明代顾璘《批点唐音》:却是晚唐。岛亦自知吟苦,盖才涩故也。
清代何焯《唐三体诗评》:只是秉烛游耳,然后人送春诗更道不到此,正是善学摩诘《渭城》者。
清代岳端《寒瘦集》:第一句破题,第二句承题;三四惜春,即是作诗本意。中间用“共君”二字,“刘评事”才不落空。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用意良苦,笔亦刻挚。
清代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加倍写春之意。究竟有何好处(首二句下)?
现代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首演春日已尽。次言春光虽好,亦仅供我苦吟,况又别我而去耶?所言已到尽头,故后半一转,谓虽已至春尽之期,然最后一宵犹未过去,共君不睡,尚能消受之也。“犹是春”三字,可谓一刻千金,一字千金矣。流连光景,爱惜韶华,缠绵之情,而出以险仄之笔,包括多少执著痴顽在内。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习惯了没色彩的生活”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贾岛(779~843年),字阆(读浪)仙,人称诗奴,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