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高姓历史名人,姓高的名人

「高」源出1.出自姜姓。相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2.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也为高氏 ...
高兴

高兴

朝代:元朝

高兴,字功起,元朝时期南阳王,蔡州人也。初在南宋制置陈奕麾下。至元十二年(1275)随陈奕以黄州(今湖北黄冈)降元,为千户。在灭宋战争中,拔南陵,破溧阳,战银墅,取婺州,平衢州,下兴化,累立战功,升管军万户。又镇压浙江、福建黄华、陈吊眼等反...查看全文

高克礼

高克礼

朝代:元朝

高克礼,[元](约公元一三三一年前后在世)字敬臣,(一作敬德),号秋泉,河间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元文宗至顺中前后在世。工散曲。性淡泊。以荫官至庆元理官。为政以清净为务,不尚苛刻。克礼工古今乐府,有名于时。尝和杨维桢西湖竹枝词。所作散曲...查看全文

高克恭

高克恭

朝代:元朝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色目人,占籍大同(今属山西),其父徙居燕京(今北京),祖籍西域(今新疆)。由京师贡补工部令史,选充行台掾,擢山东西道按察司经历,历河南道按察司判官,大中时,官至刑部尚书。画山水初学二米,后学董源、...查看全文

高允

高允

朝代:南北朝

高允(390年-487年),字伯恭,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著名文学家。少年丧父,大器早成,气度非凡,初为郡功曹。神麚四年,成为中书博士,迁中书侍郎,参修国记,教导太子。从崔浩修史,以暴露国恶罪将受极刑,景穆太子营救获...查看全文

高傪

高傪

朝代:唐朝

高傪,唐朝天宝、大历间人。诗一首。...查看全文

高俅

高俅

朝代:北宋

高俅(gāoqiú)(?-1126年),北宋末年权臣,宋徽宗时期的官员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因是《水浒传》的主要反派人物而广为人知,也是北宋新党领袖之一。他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查看全文

高似孙

高似孙

朝代:北宋

高似孙(1158-1231),字续古,号疏寮,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进士。...查看全文

高伯达

高伯达

朝代:北宋

高伯达,男,宋朝人,著有《汉宫春》(寿张安国舍人),《千秋岁》,《鹧鸪天》。...查看全文

高仙芝

高仙芝

朝代:唐朝

高仙芝(?-756年1月24日),唐朝中期名将,高句丽人。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幼时随父入唐。20岁时被授予将军。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职,封密云郡公。吐蕃占领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遂于天宝六年(747年)命他为行营...查看全文

高仑

高仑

朝代:近代

高仑即高剑父,(一八七八至一九五一)字剑父,广东番禺人。少年从居古泉学国画。旋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美术学院。归国后,从事政治之余,努力艺术运动,中国之有个人作品展览自高氏始。历任广东工专、广州、佛山、南中等艺专校长,中山、中央大学教授。宣统...查看全文

高亭

高亭

朝代:唐朝

高亭,唐代诗人,字号不详,生卒年不详,由于年代久远,其生平已无法考证。...查看全文

高一功

高一功

朝代:明朝

高一功,后赐名必正,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陕西米脂人,李自成妻弟。崇祯十六年(1643年)任大顺军襄阳卫左威武将军。撤出北京后,与李过在陕北抗击清军。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遇害,随李过与堵胤锡议和,联明抗清,南明授御营前部右...查看全文

高洋

高洋

朝代:南北朝

文宣帝高洋(526年-559年11月25日),字子进,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固阳)人,因生于晋阳,一名晋阳乐。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的开国皇帝。他是神武帝高欢次子,文襄帝高澄同母弟,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同母兄,母亲为娄昭君。出生时有异兆,体...查看全文

高欢

高欢

朝代:南北朝

北齐高祖高欢(496年-547年),字贺六浑,原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出身于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兵户之家,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史称齐神武帝。因祖父高谧犯法,移居怀朔镇,成为鲜卑化汉人。高欢早年参加杜洛周起义军,归顺葛荣,成为...查看全文

名人姓氏分类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 P
    Q
    R
    S
    T
    W
    X
    Y
    Z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