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当前:首页 > 高考网 > 资讯

什么样的高中校长满意度更高

什么样的高中校长满意度更高

  ——全国普通高中校长满意度调查

  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起到上下衔接的作用,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校长满意度,是普通高中教育满意度的重要体现。基于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在全国开展了普通高中校长满意度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不等概率抽样法,在参与调查的31个省份、292个区县的970所学校中回收有效问卷970份。调查工具为自编校长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总体、个体发展、学校发展、区域发展、政府保障、管理服务、社会环境7个维度的满意度。问卷采用七点记分,每题最低为1分,最高为7分,分值越高表示校长满意度越高。从问卷回收情况来看,城区、镇区、乡村学校分别占比66.4%、29.1%、4.5%,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分别占比90.6%、9.3%;31个省份中,校长样本量最多的为河南省,最少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别占比5.8%和0.6%,每个省份的校长样本量在6至56人之间。

  一、普通高中校长总体满意度情况

  1.普通高中校长总体满意度低于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幼儿园园长

  普通高中校长总体满意度指数为59.92,比幼儿园园长(69.95)、义务教育阶段校长(68.89)总体满意度指数低10分左右(后两项数据来源于“全国教育满意度测评研究”项目中的其他调查),其原因是复杂的。

  一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如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缺,学校办学条件差、债务负担重;二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面临许多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如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相关体制机制的制约;三是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支持和关注热度较低,相比于义务教育,专门针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较少,相关的投入、管理、经费等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2.东部地区高中校长总体满意度高于中西部

  东部地区高中校长的总体满意度指数(62.95)较中部(58.48)、西部(57.22)地区高4至5分。

  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一般而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东部地区对高中教育的投入、重视程度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高中校长的获得感更强,满意度水平更高。

  3.城区高中校长总体满意度高于镇区

  居住地为城区、镇区和乡村的高中校长总体满意度指数分别为60.46、57.96和59.05,其中镇区最低。

  4.公办高中校长总体满意度低于民办

  公、民办高中校长总体满意度指数分别为59.49和64.34。

  一般而言,政府对公办学校的管理较为严苛,校长责任大、任务重,还要频繁应对来自政府及社会各部门的活动、会议、检查。一些地方政府会将高考成绩与校长、教师、学校的考核紧密挂钩,因此公办高中校长满意度指数低于民办高中。

  5.女性高中校长总体满意度高于男性,研究生学历高中校长总体满意度高于本科学历

  男、女性高中校长的总体满意度指数分别为59.55和62.74;学历为研究生、本科、专科及以下的校长满意度指数分别为63.00、59.23和60.01,其中学历为本科的高中校长满意度指数最低。

  一般而言,学历为专科及以下的高中校长是“老资格”,能力特别突出;学历为研究生的校长是新锐力量,点子多、思路新;学历为本科的高中校长则处于中间尴尬状况,学历及能力上都处于弱势地位。

  二、普通高中校长满意度分维度分析

  1.普通高中校长在满意度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明显

  数据分析发现,普通高中校长在满意度各维度上的得分处于53.16至65.40之间。其中,社会环境满意度得分最低,管理服务满意度得分最高(详见表1)。

  2.东部地区高中校长在个体发展等5个维度上的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中西部

  在个体发展、学校发展、政府保障、管理服务和社会环境5个维度上,东部地区校长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中西部。

  一般而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高、财政投入较为充足,其办学、管理理念较为先进,学术文化氛围较为浓厚,校长有更多机会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等研讨活动,这为校长个体发展及学校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机会,因此校长满意度高。

  3.城区高中校长在政府保障满意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镇区

  不同地区高中校长对政府保障维度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城区高中校长高于镇区,在个体发展、学校发展、区域发展、管理服务和社会环境维度上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

  一般而言,城区学校可以为校长个人及学校发展创造更多机会,管理理念、社会环境等因素都要优于镇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农村高中办学不断改善,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镇区高中生源向城区流动,学校进一步萎缩、办学状况不佳,势必影响校长满意度。

  4.民办高中校长在社会环境等3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公办

  数据显示,民办高中校长在满意度各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公办高中校长,二者在学校发展、区域发展和社会环境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民办高中因其办学、管理、机制的灵活性,校长办学自主权更大,而随着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民办高中校长对区域发展及社会环境等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持积极态度。

  5.女性高中校长在学校发展等3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

  女性高中校长在满意度各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男性,且二者在学校发展、区域发展和政府保障维度上差异显著。

  6.研究生学历高中校长在个体发展等5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本专科及以下学历

  不同学历的高中校长在个体发展、学校发展、区域发展、管理服务和社会环境5个维度上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研究生学历的高中校长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本专科及以下学历。

  三、普通高中校长满意度热点问题分析

  1.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最大的难题是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

  在“本地高中阶段教育普及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调查项中,33%的高中校长选择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21.2%的校长选择“师资紧缺”,可见强化职业教育吸引力、增加教师数量是提升高中教育满意度的重要抓手,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2.加大投入是促进高中多样化最为重要的保障条件

  在“你认为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最需要什么保障条件”调查项中,有27.5%的校长选择了“加大投入”,23.2%选择“评价多样化”,22.5%选择“扩大办学自主权”。可见,加大对高中教育的投入是促进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最为重要的条件,评价多样化有利于对高中教育的松绑,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则有利于学校依据教育教学实际办学,三者构成了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政策建议

  1.加大对高中特别是西部及农村地区学校的投入与支持

  回归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对高中校长总体满意度及学校发展、政府保障、管理服务满意度指数有显著影响,且东部地区校长在总体、个体发展、学校发展、政府保障、管理服务、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中西部。因此,强化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与普及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中教育,需要从城乡一体的机制设计出发,向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要通过新建、改扩建一批高中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培养能力。

  2.加快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以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为契机,进一步健全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标准,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学费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积极化解高中阶段学校债务,以此不断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3.不断提升高中校长满意度水平

  提升高中校长满意度水平,一是要强化政策支持,明确高中的定位、属性、目标、任务等,使高中在政策保障中健康发展;二是要健全体制机制,明确经费投入机制及学费动态调整机制,化解高中学校债务,让高中校长潜心办学;三是要强化综合改革,让高中多样化发展与高考改革能够统筹考虑、顶层设计;四是强化高中内部改革,强化教育家办学,让高中教育生态得到良好转变;五是增加教师编制,提高教师素质,适应新高考后高中选课走班的需要,进一步核算教师编制和教师数量,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

       为促进普通高中校长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普通高中校长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根据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标准。

       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本标准是对普通高中合格校长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制订普通高中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培训课程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等的重要依据。

        办学理念:
      
       (一)以德为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热爱教育事业和学校管理工作,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行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公正廉洁,勤勉敬业,关爱师生,尊重师生人格。
      
       (二)育人为本
       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充分认识立德树人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把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内涵发展,始终把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放在重要位置;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科学的质量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引领发展
       校长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担负着引领学校和师生发展的重任;树立正确的学校发展观,将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秉承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管理机制,依法治校,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推动学校可持续、有特色地发展。

       (四)能力为重
        将教育管理理论与学校管理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和调适外部环境等方面的能力;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强化专业能力提升。

        (五)终身学习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学习作为校长专业发展和改进工作的重要途径;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法治观念;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将学校建成师生共同学习的精神家园。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