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人文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2020年的高考即将开始,你准备好了吗?高考网小编整理了一些高考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阅读!
1.人口增长
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受教育程度对死亡率和生育率的影响,进而对人口增长模式产生影响。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都会对人口增长产生影响。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高低低(发展中国家)、低三低(发达国家)、高高低低(发展中国家)过渡到高高低低(发展中国家)。
世界人口增长:非洲的自然增长率是最高的,欧洲是最低的;亚洲的人口净增长是最高的。
四、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人口控制(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数的增长太慢:人口老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第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背景和婚姻、投亲、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影响)的意义
利:①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
第二,加强文化交流。
③缓解移民地的人口压力。
(四)向移民提供廉价劳动力。
二是不利因素:①造成移民人口外流。
对迁入地的社会管理造成难度;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的关系。
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能维持养育的最大人口数量。
种群容量:能够持续维持的种群数量。其合理容量应小于人口承载能力。
2.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资源状况、生产率、开放度及消费量。
城市空间结构与都市化。
第一,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分区——同一城市用地类型集中形成的区域。
商业街区:坐落于城市的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人流量大,租金支付能力强。
★CBD商务中心区:建筑密度高,高层建筑林立,交通便利,有一定的面积可供开发。
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通过。
三、居住区:是城市土地使用中最广泛的形式。
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商业区。都市建设应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
二是城市区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管理原因。
三是城市规模和地域结构,服务领域。
★小城市:区域结构差异不大,提供的服务种类少,层次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分化明显,提供服务的种类多,层次高,范围广。
第二,城市的区位因素。
㈠、自然方面。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较高;
气候——气候暖和潮湿的地区城市密度较大。
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了城市的位置。
㈡社会经济方面。
第一,农业基础。
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高速公路可构成城市轴线。北城大多在大街的交汇处。
★交通线路的改变,将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如扬州:运河在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败)。
三是政治(如管理中心)、军事防御、宗教、科技、旅游等都可以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城市化。
城市化的特征:①城市人口的增长;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增加,
③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在这些指标中,最重要的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2.二战后的城市化发展的特征:
一是大城市的发展速度高于小城市;
㈡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②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大趋势。
发达世界的城市化。
特征: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B反城市化原因: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
四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特征: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化大趋势明显;
第二,我们的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发展迅速,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向少数大城市聚集;
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反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的影响: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加;
对流水——坡面水流速度加快,汇流时间缩短,更容易形成洪峰。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对城市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生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城市环境保护与改善——“生态城市”
(一)建设星城,发展新区,分散城市功能;
提高城市交通和人居环境水平;拓宽主干道,修建环城公路,修建高架公路,修建地铁,修建轻轨。
③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要大力推进绿化。
三、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的关系。
第一,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运输,地租,政策,劳动力)
产品种类和规模由市场来决定。
★运输条件的发展(尤其是冷藏和保鲜技术)使得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得以扩大。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贮藏品种)的培育: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工作机械化: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肥、杀虫剂等: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农业的主要地域类型。
一是商品谷类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家。
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机械化生产比较容易)。
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大,人烟稀少。
★社会经济状况:交通便利,科技含量高。
★技术条件:高度机械化。
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占主导地位。
2.水稻种植:
三是混合农业。
(1)以牲畜和粮食为主的农业。在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以渔业和林业混合经营为主。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在羊群背上行走","在矿车上行走",等等)。
特征(墨累-达令盆地的“麦田-牧羊带”为例)
②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互利共赢:种植业向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向畜牧业提供肥料。
★休耕与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放牧。
B高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播种(5-6月,收获11-12月)是正式放牧的空闲时间。
③生产弹性选择:根据市场决定是种植小麦还是放牧。
第四,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农业生产活动的地理环境效应。
一、生物效应:
(一)占用耕地,砍伐森林等;(二)人工培育良种;
c过渡放牧造成草地的破坏,并发生沙漠化;
(四)使用杀虫剂会造成农产品污染,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影响:
②大量漫灌造成土壤盐渍化;
2长时间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酸化。
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和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都改变了底泥表面的性质,使大气热源和水源条件发生变化。
四是对水文特性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河流径流过程发生变化;
b梯田的开垦,森林的砍伐,植树:影响河流的含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