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解题的基本思维框架
1.某地理位置的说明-标准模板,按规则出牌。
(1)绝对位置。
(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半球位置、纬度带位置、温度带位置)
(2)相对位置和相邻位置。
(位于XX地区的XX方位,东西南北中靠、濒危、临接XXXX地区)
【申请问题类型】
评估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跨纬度带、热带)-气候→农业(种类、生长期和熟制)
(2)海陆位置(降水、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
(3)相邻位置(陆地相邻)-商贸、国际合作和分工(例如珠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南部沿海、港澳相邻、东南亚附近、对外开放等)。
(4)交通位置(陆上、海上交通)-运费、大物流、转口贸易、商贸、腹地。
(5)经济位置-吸引资金、引进技术科研、技术发展国际合作和分工。
(6)政治位置-政治中心或区域行政中心。
2.地形特征描述-标准模板,按规则出牌。
(1)地形类型多样或单一,以XX、XX、XX地形为主
(2)地势起伏大(小),地势XX高XX低
(3)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
(4)特殊地形(有时必须说):海岸线、喀斯特地形、沙漠戈壁、冰川地形、火山等。
【引伸问题型】
地形对地理因素的影响。
气候+河流+土壤+农业+工业+交通+城市。
3.等值线主题的五读法-秒杀选题。
(1)阅读图名-明确等值线的类型(2018届高考可能会汇入新的等值线元素)
(2)读数值-注意价值,同时注意问题中注意的关键词最大最小等词汇,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必须有目的地描绘重点,正确运用公式。这里特别强调局部范围内封闭的地方。
(3)疏密度-反映水平差的大小(坡度、温差、风力、空间差等)
(4)读凸起方向——这也是命题的重点,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凸高为高,凸低为低成为考试的人气。
(5)读延伸方向-通过等值线这个载体,调查影响某个地理因素的影响因素也是考试方法。
4.地方时的计算-寻找关键,进行整理估算,接近秒推测正确选项。
(1)第一步必须通过文字信息找到已知的地方)-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第二步明确公式,看是东还是西,加还是减,这个主题有点变化,特别注意有航程类的主题,必须加上航行时间。否则,这个主题就会陷入陷阱,因素不完整,答案错误。
5、天界线-走两步就能解开。
(主题通知信息占世界,同一天,新的一天,旧的一天等
(1)第一步是画剖面图。
(2)第二步是找到0:00的经线。
这样的话题就能得到正确的选择。
6、地球公转类主题——巧用万能图
方法1:迅速阅读问题肢体,与季节三夏一冬选冬,三冬一夏选夏,春秋不选有关
方法2:画万能图,找到对应点,看移动方向。
7、航空发射基地区位说明-标准模板,按规则出牌。
(1)良好的气象条件,风速小,晴天多,大气透明度好
(2)地形平坦,地质结构稳定;
(3)人烟稀少,有建设禁区的可能性
(4)最好接近赤道地区。纬度低,惯性离心力大,偏向小,宇宙飞机自转线速度大,有利于发射,节约燃料
(5)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要求
(6)夜间发射有利于跟踪目标进行观察。
8、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选择大问题双管齐全。
(5)人类活动-在等温线的局部特殊情况下处理这种问题类型,80%选择市区。
9、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出题边缘化。
涉及这样的问题时,知识转移迅速转移到中国西北地区,进一步推进中亚地区和青藏高原,进一步推进其他地区高原的标准是西北地区,深入内陆,远离海洋,为温带大陆气候,光线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XX积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反射弱,保温作用差,昼夜温差大。
影响太阳幅度的因素:纬度+地形+光。
(1)纬度低,太阳幅度强
(2)地形高,空气薄,大气对太阳幅度的弱化少
(3)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11.影响降水的因素:
大气环流+地形+局部下垫+海陆位置+洋流+人类活动。
(1)大气环流:单一气压带(单一风带)或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2)地形:坡向(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海拔(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对流不旺盛,形成凉热带草原气候)
(3)局部垫面:植被和部分湿地可以增加空气湿度,降水多(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降雪,其中冬天日本西北部地区和冬天美国五大湖沿岸最突出)。
(4)海陆位置:如果是大地区,离海近降水多,离海远降水少,中国降水空间的分布从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地区减少(但是,如果局部范围有根据等降水量线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福建东南沿海平原和西部山区是特例)。
(5)洋流:暖流通过,增温增湿作用明显,寒流通过,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6)人类活动:人工降水、城市雨岛效应等
例如,在选择问题中遇到降雨类问题的秒杀之路。
第一,看闭合状,找低压中心或旋风中心。
第二,看凸起方向,寻找低压槽,用前面旋风、西冷东暖、冷前后暖前的技术处理。
第三,快速判断季节,是否与季节风有关。
第四,快速出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判断大气一流的中影响因素。
这样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到答案。
12、气候特征的说明:
气温+降水+组合(或分要素论述)
(1)气温特征描述=气温大小+年变化幅度+日变化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