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当前:首页 > 高考网 > 经验技巧

加大异地高考的覆盖范围

加大异地高考的覆盖范围

在国务院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杜柯伟透露,2014年将在2013年异地高考实施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异地高考的覆盖范围。“2014年将解决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广东、海南、陕西等18个省区市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杜柯伟强调。

异地高考新政的推行,不是单一的参加高考问题,而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利益平衡工程。不降低门槛,异地高考者的权益无法保障;条件放得太宽,又如何保证不出现“高考移民”现象。异地高考,谁最需要?它是否能够承载教育公平?突破点又在哪里?高考前夕,记者专访了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

问题一:异地高考,谁最需要?

现象:冷热不一。

异地高考有些在某些地方遭受“冷遇”。2013年,在辽宁就读且符合异地高考报名条件的有5000人左右,最终报名的考生只有552人。在安徽,推算有500多名考生可以就地参加高考,实际只有300多人报名。而江苏、武汉也有不少符合条件的考生均选择了返回户籍地参加高考。江苏只有347人报名,武汉仅109人报名。

专家解读:

王烽:符合条件的非户籍考生是否在就读地参加高考,与报名录取程序的便利程度有关,但更主要的则是与就读地和户籍所在地录取机会的差异有关。一般来讲,如果就读地录取率明显高于户籍所在地,考生就倾向于在就读地参加高考录取。目前异地高考门槛比较低的,一般是人口输入压力小,高考录取率又相对较低的省份。以上列举的四个省,2013年一本录取率都排在中游以后。这样的地方,异地高考的压力不会很大,矛盾比较突出的还是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大城市。

高考移民简介:

高考移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既有教育的内部原因,也有教育的外部原因。从教育内部来看,主要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所产生的矛盾在高考中的一种集中反映或者说集中体现。这种现象是部分考生为了达到上大学或者上好大学的目的,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途径,向录取分数线比较低、录取率比较高的省份流动。从教育外部情况来看,主要是个别省份的户籍、学籍制度管理不严,给有些人有了可乘之机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