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当前:首页 > 高考网 > 经验技巧

“品德加分”一事加剧了高考话题升温

“品德加分”一事加剧了高考话题升温

又一年高考临近,而“品德加分”一事又加剧了话题升温。据报道,与体育、奥赛等加分项目纷纷缩水相反,有十余个省份新增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加分,其中部分地方最高可加至20分。

品德加分并非新政。早在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中,就提出对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的应届毕业考生可降低分数优先录取。这几年社会对此关注度逐年上升,反映出人们对高考公平性的日渐敏感,也折射出国人心底的道德焦虑。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黑心食品为何大行其道?以游戏币、冥币等各种“奇葩币”乘公交的现象为何屡禁不止?这些问题其实都反证着加强道德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但于高考中设置品德加分,能不能、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道德水平?社会争议很多。有人疑惑品德加分怎么认定、怎么执行,有人担心会催生自导自演的见义勇为真人秀,还有人直言这会助长权力寻租,重演“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历史怪象。

有才无德要不得,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强化,但是否需要进行高考加分,值得商榷。即便抛开操作层面的种种现实困难和可能遭遇的问题不谈,高考的目的毕竟在于通过对综合学习能力的检验,来考察德智体美劳中的“智”。强调道德建设,就进行品德加分的直线思维,直接放大了高考这一评判标准的适用范围,硬以“智”的评判标准去容纳“德”,既可能不适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对单一标准的信奉。更进一步说,社会缺啥高考录取补啥,掺入太多复杂的东西,反而会削弱高考的效率和公平性,最终恐怕会压垮高考。

这些年,种种加分渐成高考不能承受之重,破除乱加分、给加分项目做减法已是大势所趋,废除一切加分的呼声也在高涨。高考主要的功能还是学业考试,附加太多反受其乱。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的评价机制应该多元化,没必要非倚赖高考来承载一切、决定一切。品德高的孩子,难道就没有别的社会认可方式吗?

高考加分新政简介:

高考加分,一直是个敏感词,因为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这关乎学生命运和教育公平。近年来因高考加分产生的不公平现象时有发生:一是考生资格或身份造假;二是有些招生政策在执行中逐渐被异化,偏离了政策设计的初衷。从今年起,全国正式执行高考加分项目调整方案,截至目前,31个省、市、自治区均已正式出台高考加分新政。
此轮大规模调整主要集中在体育、奥赛等缩减项目及降低分值上,更有多地奥赛获奖者不再进入保送行列;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北京、浙江、四川等13个省份加分项目中提及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有的地区甚至奖励加20分。一边是大刀阔斧的瘦身、另一边却出现新的加分项目,这一轮大规模地调整会给高考带来怎样的影响。今年是高考加分新政实施的第一年,按照“五部门”当初的要求,竞赛类加分遭到大幅消减。这无疑是个进步,但距离人们期待的公平还远。
2018年3月,教育部取消体育特长生和省级优秀学生等加分项目。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