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
电话 : 023-65362555,023-65305606
地址 : 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老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市大学城(大学城校区)
学校简介 :
重庆师范大学创办于195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最早成立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一。
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和1986年批准的第三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在西部设立的“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在重庆设立的唯一的“全国职业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师范大学。
学校现占地总面积2800余亩。
老校区地处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心,是重庆市政府命名的“园林式单位”;大学城校区位于沙坪坝区虎溪镇重庆大学城,自2005年秋季开始入住学生。
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和办公条件。
图书馆藏书215万册,有中外报刊和电子期刊2万余种。
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27人,硕士生导师188人,博士生导师12人;有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676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级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获得者和资助计划人选2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师风先进个人10人,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获得者2人,重庆市名师、重庆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52人。
此外,学校还聘有兼职专家教授60余人,其中院士9人。
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科研能力强、年龄梯度合理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学校逐步实施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通过实施处级干部竞聘上岗、院系调整、全员聘任以及分配体制改革,出台重奖高层次科研和高级别科研立项等措施,实行校内津贴分配向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倾斜的激励机制,优化了教育人才资源,形成了重人才、重实绩、重贡献的良好氛围。
我校现有23个学院,其中20个为普通全日制本专科教学单位,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职教师资学院和成教(自考)学院主要承担留学生教学、继续教育和培训等教育任务。
拥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0个全日制本科专业,覆盖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同时积极开展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
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19600余人。
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涵盖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后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华文教育等特色领域的较为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
50多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培训各级各类专门人才近10万人。
校友中有现任中科院院士、中国数学会原理事长、华罗庚数学奖和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马志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共十六大和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尹家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获得者杨新民教授等一大批优秀人才,更有一大批校友正默默耕耘在基础教育第一线,投身祖国的教育事业。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立足科学前沿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和原始创新,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建设,一批优势和特色学科日益壮大,新的学科点不断崛起,富有特色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学校现有1个重庆市级重点实验室,11个市级重点学科,4个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重庆高校创新团队,1个重庆高校工程中心,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9个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0个校级一般研究所(中心、室)。
2001年以来,我校共承担“973”项目子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42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译著52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300余篇,其中被SCI等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7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80余项。
在教学方面,学校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施“通识教育 学科基础教育 专业(方向)分流教育(含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成果显著,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市级精品课程10门;在近年的优秀教学成果评比中,我校教师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重庆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8项。
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2004年9月以来,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211项。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
学校是经国务院外国专家局批准的具有A一级资格证书的外国文教专家聘请单位,也是教育部批准的可接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院校。
学校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后被评为“重庆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并多次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中共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决策,重庆加快建设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学校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西部前列、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历史沿革
校门题字:郭沫若1954年1月,西南文教部、重庆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重庆师范专科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师范专科学校之一。
1960年9月,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学校更名为“重庆师范学院”,郭沫若同志为重庆师范学院题写了校牌。1962年9月,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按照国家精简压缩的要求,批准学校更名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同时成都师范专科学校并入。1978年1月,经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学校恢复为“重庆师范学院”。2001年5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重庆幼儿师范学校、重庆纺织职工大学并入。2003年4月,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重庆市第一师范学校并入。2004年7月,重庆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奠基。2005年10月,首批学生入住大学城校区。
设施建设
重庆师范大学校园面积2804亩,包括大学城校区、沙坪坝校区和北碚校区。三个校区各有1个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230.54万册,电子图书24644GB。重庆师范大学老校区在沙坪坝区,现主体部分在大学城校区,另有北碚校区、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工程指挥部西南的校区、合川区学府路9号的涉外商贸学院等设施。校园网覆盖连接三个校区。大学城校区位于市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重庆大学城内。
核心理念
重师精神:自强不息 躬行师道重师校训:厚德笃学砺志创新办学理念:立教无类 以文化人 重师校风: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重师教风:博学敬业 为人师表 重师学风:勤学善思 求是致用
教学理念
学校创办于1954年。50多年来,虽几经调整,学校始终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秉承“自强不息,躬行师道”的重师精神,践行“厚德、笃学、砺志、创新”的校训,立足重庆、面向西部,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多渠道服务社会,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现已发展成为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师范大学。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及独立实践教学环节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形成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方向分流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建立了以“三主线”和“六环节”为基础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教学管理,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理念立教无类,育师有道精神自强不息躬行师道立教无类以文化人校训厚德笃学砺志创新校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风博学敬业为人师表学风勤学善思求是致用
学科建设
学校现有17个学院、47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4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86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1个中职硕士学位授权、1个高师硕士学位授权,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拥有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一个省部共建工程中心、11个市级重点学科、4个市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创新团队、1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5门市级精品课程、8个市级教学团队、5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
设置专业
部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部分硕士学位授权点伦理学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特殊教育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门史世界史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数量经济学系统理论系统分析与集成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水生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微生物学理论物理光学工程凝聚态物理旅游管理美术学
专业硕士学位(8个)
教育硕士: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语文)重庆师范大学校徽、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政治)。
农业推广硕士:养殖(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草业科学、蚕桑学、水产养殖、特种养殖)。
中职硕士:旅游管理、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
2010年9月,新增专业硕士授权点六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旅游管理硕士。
特色专业
11个市级重点学科运筹学与控制论、动物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地理学、专门史、旅游管理、特殊教育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系统理论。
校级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教育学原理、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自然地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师资力量
校园学校现有教职工近160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500余人;硕士生导师140人,博士生导师8人;有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470余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级中青年专家、重庆市级学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等近30人。此外,学校还聘有兼职专家教授60余人,其中院士3人。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科研能力强、年龄梯度合理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学校逐步实施了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处级干部竞聘上岗、院系调整、全员聘任以及分配体制改革,出台重奖高层次科研和高级别科研立项措施,实行校内津贴分配向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倾斜的激励机制,优化了教育人才资源,形成了重人才、重实绩、重贡献的良好氛围。 具有正高级职务教师145人、副高级职务教师345人,58.4%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模范教师1人,重庆市教学名师3人,重庆市高等学校“巴渝学者”特聘教授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后备人选11人。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22000余人,研究生2000余人,成教自考学生10000余人。有教职工198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70余人,正高职称教师190余人、副高职称教师42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230余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70%,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275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者3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等19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重庆市名师奖”教师4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1人。
科学研究
科研建设
重庆师范大学内景2001年到2013年,共承担科研项目1371项,其中承担国家“973”和“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58项,省部级项目527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超过900篇。,出版著作528部(本),科技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人文社科三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社科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79项。学校编辑出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地理教育》、《当代幼教》等学术刊物。其中,《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教育部社科司、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研究机构
截止到2013年11月12日,重庆师范大学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中心、5个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8个市级创新团队、1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最优化与控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工程中心活性物质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4个市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市小学教师教育研究基地、重庆市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运筹学与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运筹学与控制论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光学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重庆高校生物活性物质工程研究中心。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三春湖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特殊教育专题资源数据库(立项建设)、重庆市抗战文史专题资源数据库(立项建设)、空间整合社会科学(SISS)重点实验基地(立项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系统分析与仿真研究基地(立项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基地(立项建设)、数字旅游实验室(立项建设)、现代英语与教师教育研究基地(立项建设)、幼儿教育研究基地(立项建设)。此外,学校拥有“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两个国家级基地,重庆市普通中小学教师市级培训基地、重庆市幼儿教育教师市级研修培训基地、重庆市特殊教育教师市级培训基地、重庆市汉语国际推广培训基地、中德(重庆)职业教育示范基地、重庆市职教师资培训集团、重庆市管乐师资培训基地等多个市级基地。以及重庆市运筹学会、重庆市文学学会等10多个学术团体。合作交流学校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卢旺达、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创办“孔子学院”、“汉语师范学院”。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合作建立“重庆中日交流之窗”。学校是国际聋人高等教育网络组织(PEN项目)成员。
科研成果
重庆师范大学学校在教学方面,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成果显著,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已建成重庆市级重点课程14门,市级精品课程6门;在近年的优秀教学成果评比中,我校教师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重庆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0余项。历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和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省部级奖近20项。
学校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十五”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137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4项,省部级项目360项;共发表学术论文8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72篇,出版著作528部(本),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9项。学校编辑出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地理教育》、《今日教育?当代幼教》等学术刊物,其中《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教育部社科司、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立足科学前沿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和原始创新,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建设,一些优势和特色学科日益壮大,新的学科点不断崛起,富有特色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学校现有6个重庆市级重点学科,2个市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35个研究所(中心、室)。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担“973”项目子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课题70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译著5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860余篇,其中SCI等三大检索系统收录11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60余项。
现任领导
姓名职务邓卓明党委书记周泽扬校长、党委副书记龚燕党委副书记杨新民,陈志军,陈久奎,孔春阳,陆远权,董景荣副校长周晓风副校级干部
荣誉奖项
2010年教职工篮球赛2008年,获得第二批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2008年,荣获“重庆市教育法制建设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获得“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组织管理奖(集体)”荣誉称号;
2009年,获得“重庆市文明单位”;2009年,评为年度高校基建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获得“重庆市森林校园”称号;2009年,获得“真维斯大学生助学基金”优秀实施单位;2009年,获得“重庆市十佳市容整洁单位”;2009年,荣获“重庆市教育财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荣获“重庆高校科技管理先进集体”;2009年,荣获“重庆高校科技管理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荣获重庆市“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先进集体。
知名校友
党政领导
校园刘学普中共重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中共第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谭力中共海南省委常委、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工委书记周旬重庆市会副主任、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兼)卢晓钟 原重庆市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民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民建中央委员、重庆市委主委夏培度原重庆市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重庆市委主委陈放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崔坚西南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重庆股份转让中心董事长兰运华重庆市妇联党组书记,原重庆市妇女联合会主席谢礼国重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晓江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党组副书记,滨江新城管委会党委书记盛娅农重庆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副主任汪平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挂职)朱茂中共重庆市垫江县委副书记张尚毅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向可文全国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副秘书长,原中共重庆市南川区委副书记申大华 中共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副巡视员钟燕重庆市教委巡视员甘联君中共重庆市南岸区委委员、常委周静重庆市南川区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杜坤飞 中共内江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市委秘书长黄剑东中共雅安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邹吉祥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肖天任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周继琼原南充市教育局局长吴明禹绵阳市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绵阳市南山中学校长
院士校友
马志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李言荣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特聘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校党委副书记(曾任重师教师)赵进东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海外学者
陶丰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员
国内院校
校园王三根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年胜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徐仲伟 重庆邮电大学(原校党委书记、教授)李光辉西南政法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教授)廖元和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教授)张威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邓起方四川理工学院(副院长)彭规荣长江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兰刚重庆文理学院(副院长)陈红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志林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荣翼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思齐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放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太贤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景熙四川大学(教授)查屏球 复旦大学(教授)王成儒青岛大学(教授)王林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肖林泸州高中党委书记兼校长谢钢 重庆教育管理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唐中实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副教授、3S中心主任)厉华研究馆员,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主任、党委书记何太平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系八零级校友,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张勇重庆市第八中学校校长、中学研究员、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首届优秀骨干校长;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重庆市重点中 学校长联谊会秘书长金永 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七九级学生,重庆育才中学校长。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商界精英
尹家绪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杨中富重庆市潼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敏 江西后花园旅游规划发展公司董事长江云成都国嘉生物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四川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
文化娱乐
彭波 出演过《疯狂的石头》等李潘中央电视台《半边天》主持人